記者16日從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省協調聯絡組獲悉,我省已完成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全部信訪工作任務,共收到中央督察“回頭看”信訪案件32批次3909件信訪案件(來電2685件、來信1224件),其中重點關注案件239件;累計責令整改3977家,立案處罰1623家、罰款2.78億元,立案偵查25件,行政拘留10人、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審62人、約談441人、問責328人,公開40個典型案件問責結果,按要求向督察組報送5批21件典型案件。
(2018年7月17日《新華日報》)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完成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全部信訪任務,表明了我省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的態度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深度、反應速度、落實力度,代表了全省上下的心愿,標志了生態文明建設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這次“回頭看”堅持問題不查清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責任不落實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放過的“四個不放過”原則,形成了嚴厲的高壓態勢,使得大氣、土地和水污染的情況大為改觀,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持續向好。長江綠樹疊翠,運河碧水長流。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江蘇”再添新動力。
大力提升生態文明,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助力發展生態經濟。早在公元前21世紀大禹曾頒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以成魚鱉之長”。生態經濟本質是循環經濟,具有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環等優勢,可大力推進資源的科學配置,實現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為發展生態經濟創造條件,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尋找新動能,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生態破壞,加強環境保護。
江河湖海滋潤著岸畔世世代代修養生息,也孕育了連綿不斷、輝煌燦爛的生態文化,與山水林田湖草、土地海洋等形成了中華民族地大物博、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我省致力于打造寧杭、淮河、揚子江和江淮四大生態經濟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手筆。將在更大范圍、更廣空間塑造江蘇綠色競爭優勢,著力打造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引領發展的“新江蘇樣本”?!督K省海洋生態紅線保護規劃(2016-2020年)》,同樣堪稱大手筆,共劃定各類海洋生態紅線區73個,對連云港、射陽、濱海、響水等沿海侵蝕性岸線進行生態整治修復等,正式對海洋生態紅線區進行制度化管理。打好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三大攻堅戰,保持環境質量穩定向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展傳承創新新時代生態文化,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魂。
“生態福利,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前幾年,霧霾困擾苦不堪言,揮之不去,風沙襲擊難忍痛苦,心生怨恨,記憶猶新。打出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才逐漸扭轉被動局面,生態福利來之不易,也不止于此。讓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還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還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吳風漢韻邁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