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家閻肅曾經感慨地說:“我沒有決定過自己一生的道路,或者說去想我這一生必須要怎么樣。跟著時代的大潮往前走,盡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不要去挑生活,讓生活來挑你。我的一生作品不少,只要能在老百姓的心里留下一點記號,那我此生無憾。”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當代青年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要扎根基層,助力農村經濟發展。脫貧攻堅戰已經打贏,如何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推進減貧工作,是青年人步入基層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作為基層“萌新”,首先,要轉變思想認識與工作方式,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邁開步子,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共同勞作,原則、方法、人情并重,幫助大家解決實際問題;其次,發揮所學專長,因地制宜,做好市場調研,摸索經營模式,最大效用整合、調動資源,變輸血為造血,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最后,當好政策“宣傳員”,充分挖掘素材,做好宣傳,真心實意地為基層發聲,真抓實干地推進惠民政策,實實在在拔窮根。
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要植根人民,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當前文藝創作存在一些問題:被流量遮蔽,一味迎合當下的“娛樂精神”,不尊重歷史;被自我遮蔽,對他人缺少同情,對生活缺少感知;被技術遮蔽,沉迷虛擬世界,無視現實生活;被金錢遮蔽,對農村生活缺少認識,對精神生活缺乏關注。如果不能打破這種種“遮蔽”,就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創作的力量只可能來自于我們腳下的大地和身邊的人民。只有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才能創作出有時代精神、有思想深度、有生活溫度的作品。比如,如果要展現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普通人家的人生故事,就要以一個平凡者的身份認真地生活,和鄉村里那些勞作者一樣流汗流淚、上山下田、柴米油鹽、家長里短,才能體現老百姓的真情實感;如果創作脫貧致富的故事,就要深入基層,了解農村的生存狀況和精神世界,才能對政策在基層執行有更多角度的觀察,才能明白國家精準扶貧是多么偉大而艱巨的任務。
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要志存高遠,將為國利民作為人生追求。自古先賢就關注現實,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層次的提升,現今更有很多優秀楷模將“為國利民”作為至善的人生追求,做時代的開拓者、擔當者、奉獻者。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克服無數艱難,歷經13年,實現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正式服役;“沙漠愚公”蘇和為了不讓黑城遺址在我們這輩人手上消失,在大漠中的黑城遺址旁植樹造林,10年間,種植梭木林3000畝;青年教師張玉滾扎根深山17載,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甘做一輪照亮山村孩子的明月,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古往今來所涌現出的優秀青年,無一不是胸懷家國情,與時代同行,在不懈奮斗中實現自我。當代青年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自覺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積極奉獻社會,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聶蕾)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團
?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