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文化,是影響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文化發展道路的正確與否,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否實現繁榮興盛、生生不息。早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時,中國共產黨就正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進行文化建設實踐后總結出的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契合人民現實需要、適合中國文化國情的正確文化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新時代賦予了我們新氣象、新矛盾和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文化建設領域始終明確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這個新的歷史發展方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內涵也更加豐富而深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思想、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動力來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制度為保障等等都是新時代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新內涵。
此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價值目標也變得更具世界意義,即不僅要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要以世界眼光來觀照人類文明的進步。通過深入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我們可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的文化自信。
首先,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充分借鑒和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還受益于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更加頻繁和便捷,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提供了新的生長空間。同時,全球化的發展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使中國文化能夠更好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愈發繁榮昌盛的發展進程中,也伴隨著挑戰。
首先是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等。然而,受到現代化進程和全球化的影響,一些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著衰退和滅絕的風險。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需要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出符合時代特色和現代文明精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其次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的挑戰。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快速更新使得文化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得更短。消費者的需求和口味也更加多樣化,對文化產品的更新和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產業需要不斷跟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以適應市場需求。同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加劇了文化產業的競爭和市場的混亂。互聯網的興起使得文化產品的傳播門檻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布和傳播自己的作品。這一方面帶來了更多的創作和表達機會,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濫。隨之而來,也給文化產品的產權保護帶來一定困難。
最后是文化市場的規范與監管。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文化市場也呈現出蓬勃的活力。然而,由于市場監管機制不完善和不規范,導致市場存在亂象和不良競爭現象。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場監管機制,以維護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正在不斷進行完善和拓展。通過充分利用人口基數、歷史文化傳統、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機遇,同時應對文化沖擊、信息泛濫和產權保護等挑戰,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加強領導和規劃,深化改革創新,加強人才培養和文化教育,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還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弘揚,加強文化精神的引領和激發,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作者單位:東海縣委黨校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