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二為李加仕
【連網】 李加仕,男,197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先后被評為縣模范人民調解員、優秀縣人大代表、贛榆縣“三農”先進個人、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自2010年6月擔任海臍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以來,帶領村“兩委”班子傾情演繹群眾工作法,使海臍的村容村貌不斷改善,集體經濟逐步壯大,干群關系日趨和諧。海臍村先后獲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市級城鄉統籌試點村、國家級計生自治示范村等10多項榮譽稱號。201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9億元,人均純收入23995元。海臍村從一個有名的上訪村、落后村變成省級文明村、全區經濟十強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換屆不換人”,穩定隊伍求發展
2010年4月,村黨組織換屆選舉。李加仕放手自己經營多年的企業,帶著對鄉親們的深情厚意,決心競選村支部書記。由于能力出眾,李加仕高票當選。當時上一屆“村兩委”班子的部分同志很是擔心,一方面,生怕新書記上臺后自己會被換下來;另一方面,對村子未來的發展充滿了疑惑,這些年村子艱難的歷程讓他們對新書記也沒抱太大希望。
農村社會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層黨組織和領導班子的穩定。為了消除村干部的顧慮和群眾心中的疑慮,李加仕心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支部會議,他當著98個黨員的面真情表白:“換屆不換人”,干工作只對事不對人,團結大家一門心思讓海臍實現“三年大變,五年巨變”。會后,村兩委班子7個人一個也沒動,壓在干部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緊接著,李加仕又帶領村兩委班子分頭走訪村民,用半個月的時間梳理出拆遷、上訪、道路建設三大難事,計劃在一年內重點推進解決,村民們有了發展信心。
巧演“雙簧戲”,化解矛盾促和諧
如何化解村民矛盾,團結人心,促進和諧發展,是李加仕上任以來首先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一個有著18年上訪史的老上訪村,有著太多的復雜矛盾,為了摘掉“老上訪”這頂帽子,李加仕沒少動心思,連續幾個晚上都沒睡好覺。他在想辦法,想讓群眾從心底里服氣。
2013年夏天突降暴雨,村里13條船被沖走,一些船主很有意見,到村委會要賠償,甚至威脅要到鎮里鬧事。面對這樣的突然事件,村干部們決定實施“軟硬雙面膠”,由書記先來一陣“黑臉”。李加仕有理有據地給船主們上了一課,“早在下雨前村里廣播就通知大家一定要把船拴好,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你們誰聽了,自己不負責任,對吃飯的飯碗不珍惜,還瞎找事?”說的幾個船主很不好意思。接著村干部又和書記一起唱“紅臉”。李加仕對著村干部和船主溫和地說,“老百姓要我們這些村干部干什么,就是要給他們做點事。如果不為他們著想,還要我們干什么?現在爭吵是沒有意義的,最要緊的是做好三件事,第一,找船;第二,爭取保險;第三,張羅貸款。”村干部帶頭幫助找船,13條船找回了5條,減少了損失。村干部又以村“兩委”的名義擔保貸款100多萬,幫助受災船主渡過難關。一場水災,海臍村的船主們感受到了黨支部的溫暖。巧演“雙簧戲”,成為解決村民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創建“民情檔案”,架起扶貧濟困直通車
為最大程度地知曉民情民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李加仕著手創建“民情檔案”。他把書記辦公室當成自由聊天室,與村民隨時聊天。村民一走,他隨手就把聊天中得到的信息寫成聊天日記,有空就翻一翻,逐條梳理,整理成自己的私人“民情檔案”。 他還與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登門走訪,詳細記錄村民的經濟收入、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全村864戶人家、3800多村民、12個村民小組,都建立詳細的公眾“民情檔案”。談起“民情檔案”,他詼諧而又自信地說,“我有了自己的‘情報站’,足不出戶我也能知道各家各戶的情況。”
五年來,他通過察看“民情檔案”,為村民實際解決離婚吵架、房屋漏水、車禍致貧等困難問題100多個。他還發動村干部和愛心人士籌集愛心基金款136000多元,幫扶困難群眾20多戶,對于考取重點院校的本村學生每人獎勵2000元,對80歲以上的老人過年每人發放尊老金200元。“民情檔案” 直接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成為村“兩委”班子了解民情、扶貧濟困的直通車。
“三步一回頭”,建好工程贏民心
為了干好民心工程,讓村民放心,李加仕帶領“兩委”班子創造了“三步一回頭”工作法,即村莊規劃走“正步”,工程招標走“公步”,質量保證走“齊步”,完美收工回頭看。他聘請上海麥塔規劃有限公司連云港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對村莊進行編制規劃,工程完全按照程序公開、公平、公正競標,工程質量按照9位監督人一致簽字原則嚴格把關,黨小組會、黨員大會、村民監督委員會、重大事項討論會“四會”一致回頭查看工程進度、質量、資金流向。
為幫助村民建新房,村里請設計院的專家統一規劃,實行集體開發,公開招標承建,讓9名老黨員監督把關。工程質量不但過硬,而且價格很便宜,每棟別墅建筑面積320平方米,造價在30-40萬元,首期164棟,很快被村民搶購一空。
為建好海安路,他帶領村委會一班人每天都要到工地去轉一轉,不允許黨員干部與施工隊發生一包煙的的關系。九個黨小組長整天守在工地,輪流看著施工隊。有一次施工隊想偷工減料被發現,9名老黨員全上陣,帶著尺子量,發現施工誤差了一公分,硬是叫施工隊扒了重修。施工隊知道9個人中間有1個人不簽字就拿不到工程款,只好按照要求返工。
三年來,海臍村修了10多萬平方的水泥路,改擴建河濱、海安兩個小區6萬多平方米,建設海安路步行街2萬多平方米,用于建設改造的資金過半個億,但卻沒有一起反映資金和工程質量問題。“三步一回頭工作法”給了最好的詮釋。以李加仕為首的村“兩委”干部用行動改變了那些多年來對村干部一直有意見、有看法的人。“老上訪”不僅不再上訪,還爭著說村“兩委”班子的好話,成了海臍村的義務宣傳員。
“自吹自擂”,發展特色文化強實力
為增強文化軟實力,打造海臍人自己的精神家園,李加仕不惜血本,將土地價值可集體創收200多萬元的黃金地段規劃建成了總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的海安公園,投資興建集村使館、圖書室、棋牌室為一體的“文化大院”,為群眾搭建起寬廣的文化活動平臺。
讓群眾“自吹自擂”,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唱響自己的“漁家樂”,是李加仕推行的群眾文化工作法。村里的海州灣女子鑼鼓隊每年都會應邀參加各類慶典活動,海安公園的廣場每晚都有村民自發跳健身舞,還有京劇愛好者在村文化大院自己搭建小舞臺。村民每年都要自發編排節目,舉辦自己的“春晚”,第一個節目就是讓李加仕發表新年賀辭。此時此刻,村民們便會用鮮花和掌聲表達對這位當家人的喜愛與敬意,李加仕會把心中最美好的祝福送給鄉親們,他說這就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如今,新一輪村莊建設規劃又在李加仕的心中騰起,他將用自己聰明的才智和辛勤的汗水與鄉親們一道,去編織明天更加美麗的海臍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