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小垛村優秀黨支部書記張云
【連網】自江蘇省灌南縣李集鄉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鄉鎮后,李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六萬三千多鄉親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奮斗,涌現出許多可歌可贊的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該鄉小垛村黨支部書記張云就是其中之一。
張云出生于1972年8月,1990年初中畢業后參加工作,今年43歲的張云,在農村基層干部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他歷任村團支部書記、村委會副主任、計劃生育專干、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鄉黨委政府針對小垛村工作處于末位的情況,把年輕有為、工作能力強的村主任張云調整為黨支部書記,他任支書13年來,時刻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宗旨,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腳踏實地工作在農村第一線,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張云同志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為民謀利,無私奉獻,投資100多萬元創辦了水泥預制廠和彩瓦廠;修橋鋪路搞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投資35萬余元建成近400平方米村民服務中心。小垛村多次被評為“五好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他本人多次被上級黨委政府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發家致富帶頭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修好致富“大動脈”
小垛村位于李集鄉西側,全村650戶,1922口人,耕地面積2122畝。235、236省道貼村而過,條件雖然“優越”,可小垛村村民出行卻十分艱難,2000年以前,小垛村沒有一條像樣水泥路。每到陰雨時節,村民們出不去、進不來,飼喂的家禽以及農產品賣價每公斤要比交通便利的地方便宜1-2元。張云上任那會兒,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召開村支兩委會議,狠抓班子建設,增強支部成員凝聚力。張云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村黨支部有沒有戰斗力,村干部在群眾心里有沒有威信,關鍵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團結,在處理事情上,一定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他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一竿到底,深入農戶家中,廣泛走訪農戶征求意見,那段時間張云特別忙,真是頂著星星走,踏著月亮歸,僅民情日記就記了滿滿三大本。
要想富,先修路。鋪路,是民心所向!張云摸準了群眾脈搏后,立即召開村支兩委干部和全體黨員會議,研究采取多種措施,籌措資金打響了修路攻堅戰。在修路過程中,張云帶領村干部日夜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砍伐各種樹木1300多棵,清理障礙物200多處,清理垃圾500多噸。張云的叔叔張某家的豬圈、鴿舍建在路邊,阻礙了施工,任憑張云跑斷腿、磨破嘴就是不答應拆除,張云沒辦法,跑到十多里外請來表叔才做通叔叔的思想,拆除掉豬圈、鴿舍,使修路工作順利進行。經過張云的不懈努力,小垛村先后籌集51萬余元資金,修成了有9個進出口、寬3.5米的村內轉水泥路6.5公里,鋪設戶前路10000平方米,直通235、236省道路,使祖祖輩輩的村民盼望走上水泥路的夢想得到了實現。在修路的工程中,他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請上級水利部門到村里察看,對村內橋、涵進行配套,到目前,小垛村已建成橋8座、涵23個,使全村實現水陸都暢通的夢想。
創辦實體促增收
“你要群眾干,不如做給群眾看。”這話是張云的口頭禪。張云剛上任那會兒,通過走訪了解到群眾想致富、盼致富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是“致富無能(缺技術);致富無本(缺資金);致富無門(缺項目)”的“三缺”現象,他因地制宜,從投資少、見效快的養殖業入手,他在自家年飼養10頭母豬,年凈賺五六萬元的基礎上,帶領群眾發展母豬養殖業,全村飼養母豬總頭數達1400多頭,成為全縣有名的苗豬繁育基地,為使養豬戶產銷兩旺,張云和村支兩委一班人下山東、去安徽、深入蘇州、無錫聯系客商,使本地的苗豬不愁“嫁”,小垛村年產苗豬40000多頭全部被客商收購,為養殖戶全年增加凈收入10000元以上。小垛村的養殖業形成規模后,張云又投入近百萬元資金創辦了水泥預制廠和彩瓦廠,吸納本村60多名留守老人進廠做工。村民孟令才、張洪順兩位老人,老伴患癌去世后,家里因為老伴看病花了不少錢,子女外出打工,家里生活比較困難,張云主動找到他們,安排他們到廠里開攪拌機和做后勤衛生工作,每月900元工資,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孟令才逢人就說:“共產黨員的干部好,張書記對我們農民更好!”
張云在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促使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村民倪學亞、李冬林、孫虎珍等人想買聯合收割機缺少資金,他們幾個人來請張云想辦法,張云詳細了解情況后,到銀行以個人名義擔保,為他們每個人做了4至5萬元不等的扶貧貸款,使他們買回福田、久保田等收割機。村民孟永買回收割機后每年有8個月在山東、安徽、黑龍江等地從事收割作業,收益很好,兩年就拿回了全部投資。村民吳海艷在杭州創辦羊皮衣廠,周轉資金出現困難,張云得知后立即為其擔保貸款10萬元,解了吳海艷的燃眉之急。
張云清醒的認識到,農民還是以土地為“命根子”,因此,他在鋪路、上項目的同時,著力抓好全村的農業,他利用村一事一議項目資金修建水泥防滲渠7000米,水稻種植由村農機協會實行完全機械化,采取工廠化生產一條龍服務,村里統一品種、統一秧板、統一落谷,統一管理,統一機械栽插的“五個統一”,從而解決了那種“收時犯焦愁,成熟不一起,產量不對頭”的被動局面。
張云在發展經濟上是把好手,在管理村務上,他更是情味十足。小垛村五保老人李爾標,年老體弱多病,張云安排專人為老人耕種,保障糧食供給,村里每年解決老人4000元零花錢,他隔三差五地都要去老人家看看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使老人安度晚年。
社會和諧村民樂
如今的小垛清新美麗,給人的感覺和諧文明之風撲面而來。每當人走進小垛村,都會明顯地感覺出那種和諧的氛圍,他在經濟基礎不斷壯大的情況下,著手籌建村民服務中心,這個消息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熱心支持,窯場老板高祥林得知村里要建村部,主動支持價值4.5萬元的紅磚10萬塊,張云個人捐獻6000元,村里的其他能人大戶紛紛解囊相助,一個投資35萬余元建成的372平方米的村民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在新的村里部,張云組織村民學技術學文件,免費為村民適應市場經濟“充電”,進一步提高村民的致富本領。全村投入新農村建設“一池四改”資金5萬余元,投入8.6萬元建成了村民休閑廣場和籃球場。他在全村開展十星文明戶和計劃生育五新家庭戶的評選活動,極大調動村民遵紀守法的積極性,社會治安穩定。小垛村的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村民的自來水飲用、用線電視入戶、九年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各種涉農保險均達到100%,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張云就是一位在農村基層工作的黨支部書記縮影,他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悅耳的篇章,有的只是對黨忠誠、對群眾負責的一腔熱忱,他樸實無華、平淡無其的工作經歷,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勤政為民的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光榮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