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關愛弱勢群體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這既是政府的職責,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針對貧困兒童、失學兒童、殘疾兒童的特殊情況,連云港國稅的愛心媽媽們大力弘揚“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激發全市國稅系統干部職工積極支持和參與到捐資助學、援助孤殘的慈善行動中,實施“助學、助困、助特”“三助”行動,用16年的堅持,換來了群眾聲聲贊譽的口碑。截止目前,團隊累計捐助資金一百五十萬元,資助各類貧困學生六百余人次。
“群體”與“個體”相結合,使“助學行動”更具針對性
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但因家庭貧困、突發變故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適齡兒童和高中學子常常瀕臨失學狀態。為使助學行動更有針對性,“國稅愛心媽媽”與教育部門聯合在全市開展了調查摸底,詳細排查全市范圍內的需要幫助的目標人群,并制定群體和個體援助方案,不斷細化目標,落實責任。
一是針對學齡前兒童,實施“潤苗計劃”。在前期單個家庭援助的基礎上,“國稅愛心媽媽”加大了對農村幼兒園的幫建力度,投入了20萬元,幫助扶貧村建設中心幼兒園,配套配全幼兒園的基礎設施,解決了170名農村幼兒的入托難題。
二是針對失學女童,實施“呵護春蕾計劃”。通過前期摸底排查,與塔山葛埠小學對接,捐資15000元,建立了贛榆區第一家“國稅春蕾班”,使50名面臨失輟學的女童重返課堂。隨后,愛心媽媽們又與當地的小學開展“一幫一”助學活動,投入23萬元,聯辦了4個“國稅春蕾班”,為207名農村貧困女童圓了讀書夢。
三是針對高中貧困學子,實施“圓夢象牙塔計劃”。16年來,“國稅愛心媽媽”持續幫助160名貧困高中學子完成學業,這其中不乏全市高考狀元和考上北大、清華的優秀學子。受捐助的貧困學生曉雅,去年就以395分的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學德語系,但因父母離異等家庭突發變故,其學費和生活費成了她最大的難題。在得知曉雅的特殊情況后,學校開學前,愛心媽媽又一次專程趕到新海高中,為曉雅等幾名同學送去了2萬元的生活費,并向孩子們承諾大學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國稅愛心媽媽將盡量向她提供幫助,并希望其能夠努力學習,取得優良成績,鍛煉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回報社會。
“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使“助困行動”更具人文性
困難家庭的孩子大多幼年遭遇生活的變故,往往心思細膩敏感,在與他們的關愛接觸中,更加細心的愛與呵護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是給予生活資助。貧困學生平時的生活費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滿足他們最低的生活需要。每逢新學期伊始,愛心媽媽們都要看望山村的兒童,為她們送去書包、文具和慰問金;到高中年級孩子家中家訪,看看孩子們開學需要的用品是否都置辦妥當;為剛剛接到高校錄取通知書的孩子舉辦歡送會,送上生活費,讓她們高高興興地迎接嶄新的校園生活……
二是傳遞精神關愛。針對貧困孩子無助、膽怯、內向的精神特點,愛心媽媽們注重在精神上關心,從情感上貼近他們,經常與他們交流,并逐一開展親情陪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節假日,“國稅愛心媽媽”也不忘為孩子們送上節日禮物,或把孩子們接到家中過節、過周末,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
三是注重心理疏導。為幫助貧困孩童釋放心理壓力,陪伴他們健康成長,“愛心媽媽們”特別關注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她們經常組織有經驗的女干部與貧困學生“一對一”聯系,開展談心活動,傾聽他們的訴說、心聲和愿望,促進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引導她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為了能加強與受助學生的交流溝通,“愛心媽媽”通過書信、手機短信、QQ群、微信等方式,用一條條溫暖的短信、一句句輕聲的問候,搭建起與受助學生交流的橋梁。多年來,“愛心媽媽”們共計走訪談心千余次,用她們春天般的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真心的陪伴讓每個被資助的孩子從心理上、精神面貌上都有了明顯改變,“愛心媽媽”也在關愛點滴中,與孩子們結下了濃濃親情,“女兒”盧穎就曾動情地對陳霞媽媽說:“我不能選擇出生的家庭,但我感激陳媽媽選擇我做她的孩子。”
“拓展”與“延伸”相結合,使“助特行動”更具實效性
在助學和助困的同時,國稅愛心媽媽也把關愛的目光投入到單親兒童、留守兒童和殘疾兒童的身上,他們在學業困難的同時,還飽受著精神和身體上的困苦,他們也更需要全社會的愛與幫助。
一是關愛單親兒童。2011年,國稅愛心媽媽與10余戶單親母親貧困家庭建立了結對幫扶聯系,并簽訂結對幫扶承諾書,每年進門入戶為她們送去慰問金和日用品。可家庭的不完整、親情的淡漠,給這些家庭的孩子帶來了嚴重的自卑感,他們心理脆弱、缺乏同齡孩子的熱情與活力。考慮到這些特殊情況,“國稅愛心媽媽”專門從心理疏導、規范引導、參與活動等多方面走進他們的內心。在心理疏導過程中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交流氛圍,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尋找靠近他們生活的話題,掃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在規范引導過程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詳細分析孩子自身的優缺點,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帶領他們走進圖書館、走進大自然、走進集體活動,使孩子們開闊心胸,拓寬眼界,陶冶情操。
二是關愛殘疾兒童。“唐寶寶”和“星寶寶”第一次走進愛心媽媽的視野,是在2012年。連云港正德志愿者協會在媒體上看到了“國稅愛心媽媽”的報道后,深受觸動,與我們取得聯系并介紹相關情況后,愛心媽媽當即投入到關愛殘疾兒童的公益活動中來。節假日。愛心媽媽們義不容辭積極的參與進來,利用帶著這些唐氏綜合癥和自閉癥患兒,去公園玩耍,去蘇馬灣看大海,去東海游景區,去贛榆看海底世界,去工廠看菌菇生產。她們的愛心善舉受到了市文明辦領導的高度贊譽,當地特教機構也為愛心媽媽也送來了紅燦燦的錦旗和證書。
三是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有“三個缺乏”,一是缺乏父母關愛;二是缺乏行為管教;三是缺乏親情交流。針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國稅愛心媽媽”成立“留守兒童”關愛小組,明確愛心媽媽職責。充分利用雙休日、六一節、中秋節等時機,進家入戶為留守兒童檢查指導作業,送課外書,梳理頭發,整理房間。積極探索形成社會化工作機制,加強與市婦聯、市志愿者協會的聯系,開展留守兒童專項調研,摸清孩子的具體家庭情況、學習成長狀況、生活思想問題,對留守兒童進行經常性的身心健康教育,為家庭困難的孩子贈送衣物、學習用品,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形成了全系統共同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工作機制。她們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通過多項豐富多彩活動的開展,孩子們缺失的親情得到了彌補,成長的困惑得到了引導幫助,社會活動面和參與面得到了拓展。
16年的愛與堅持,“國稅愛心媽媽”品牌已在港城大地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其先進事跡入選連云港市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百件好事,并先后被《中國稅務報》《連云港日報》《連云港新聞》《連云港傳媒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團隊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十佳巾幗志愿服務隊、江蘇省愛心捐助先進集體、江蘇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十周年“愛心成就獎”等榮譽稱號。“國稅愛心媽媽”的先進事跡引領著全市國稅系統奉獻慈善事業的突破口,形成了“點上突破、線上提升、面上推進”的良好局面,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參與慈善的征程中,在全社會塑造了國稅部門“服務人民、回饋社會”的良好公眾形象,并作為一個獨特的符號彰顯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