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莊婷婷 孫一文 王雪晴)邵成杰,是市一院呼吸科年輕的醫師。除夕夜,他走進了隔離病房。
“最近疫情嚴重,需要醫護人員志愿報名進隔離病房。”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邵成杰大腦一片空白。
“說不害怕是假的。”邵成杰出生于1990年,當年SARS爆發的時候他還在上學。這次,要上嗎?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室的他,平日里接觸的都是普通患者。但這次不同,將直接接觸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最終,責任戰勝了恐懼。一紙志愿書遞上,1月23日,邵成杰成為連一醫首批進入隔離病房的一員。
一方面是不安與忐忑,另一方面又覺得責無旁貸。這是每一位第一次上戰“疫”前線醫護人員的內心獨白。邵成杰內心還多了一份愧疚,他不知道怎么向開心準備年貨的父母解釋。“去一線支援沒問題,單身牽掛少,但唯獨不好意思和父母說。”
“爸媽……除夕不能在家陪你們吃飯了……醫院有任務,要值班。”
“值班?去哪啊?怎么這么突然?”
“去……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隔離病區……”
邵媽媽聽到“隔離病區”四個字的時候愣了好一陣。“老爸還是比較支持的,老媽確實非常擔心我。我覺得這個除夕特別愧對于父母,但后來想想其實也是換了一種方式守護他們吧!”邵成杰說。
“隔離服密閉性很好,有一次去查房1個多小時我就感覺后背都濕了,而且我600多度近視,再戴一層護目鏡,還有熱氣,可以說用歌詞‘模糊了雙眼,看不清你的臉’來形容了。”邵成杰用輕松的語氣向筆者闡述艱苦的環境。
在疫情面前,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他們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偶爾閑下來的時候也開開玩笑,緩解下緊張的情緒,畢竟還需要持續作戰。
4個醫生,2個病區,12個護士,不定期來院的患者,24小時不間斷監護。“其實護士比我們累得多,每6小時一換崗,有時候為了節省一套隔離服,可能在隔離病房待更久,出來后就像蒸完桑拿一樣全身濕透,臉上被口罩勒的都留下了兩條紅印子。”邵成杰說,“連云港這邊的疫情比湖北好很多,想到在湖北的同行們,一定更辛苦。”
除夕前一天,市一院收治了1名確診患者劉先生。當晚,由4名醫生和12名護士組成的第一梯隊正式進入全封閉隔離病房,邵成杰就在其中。1月31日下午5點,劉先生從隔離病區治愈,順利出院的他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送上了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正是有這些冒著被感染風險的醫護人員的努力,我才得以有信心戰勝病毒。”
“劉先生從入隔離病房到出院,給我們所有醫護人員以極大的信心。我們覺得努力是值得的,也相信眾志成城一定能成功抗擊疫情!”邵成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