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征程。即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見證新時代的滄桑巨變,聚焦港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喜人變遷,記錄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故事,以此激勵我們更加堅定信心勇往直前,大步流星奔小康。
昨日的灌南縣三口鎮,成片的秧苗在雨后綠意盎然,水流清澈的一帆河畔,通往窯河村的小路上車流不斷,最特別的是兩輛匆匆駛來的小貨車,車上載有從山東五蓮山一帶送來的荊條原蜜。原蜜被送往蜂產品加工區,這里空氣中彌漫著各種花蜜馥郁的甜香。
車間眾多工人每天都在這里忙碌,養蜂合作社的負責人李躍生則忙于各項產銷業務管理。作為當地“甜蜜的事業”帶頭人,58歲的李躍生不僅成了灌南返鄉創業的知名人士,還帶領更多返鄉農民走上了小康之路。昔日重度鹽堿地,如今終于“熬”出了甜蜜的新生活。
如今的三口鎮水網密布,彌望的是希望的田野。
雖然灌河兩岸今年的油菜花花期已過,但合作社蜂農早已遠赴山東、遼寧等地,荊條原蜜正從兩地源源送來。“今年基本風調雨順,荊條花蜜源特別好。”前來送貨的吳錦友滿面春風,“大家隔三差五來送原蜜,今年蜂農的收入還是可以的。”
“蜂農跟著花期走,荊條蜜過后就是棗花蜜。”李躍生接過話茬,“不同的花朵,采出蜂蜜的風味各不相同,過幾天他們就去西北采棗花蜜了。美中不足的是,受疫情防控影響,今年不能去東北腹地采集椴樹蜜了。”
李躍生的車間和庫房十分整潔,各種原蜜和蜂蜜產品碼放整齊。眼下正是蜂蜜生產旺季,10多位女工在生產車間操作機器,另有工人在鄰近區域封裝成品蜜。看似廠區不算大,其年產值卻有七八百萬元,蜂蜜產品在全國各地城市的超市中均有銷售。這不僅是上百個蜂農致富的大后方,也是鄰近二三十位返鄉農民賺錢養家的好地方。
“現在大家都很有干勁,畢竟我們干的是‘甜蜜的事業’。”李躍生笑了起來,“其實,我們腳下的三口大地曾經是重度鹽堿地呢。”
李躍生于1962年,家中兄弟姐妹8人,他的父親腿部有殘疾,當年全靠母親和大姐掙工分養活全家,一家十口人擠在三間土坯房中,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那時,村中耕地鹽堿化嚴重,稀拉拉的莊稼都沒啥精神,所以大家都吃不飽,直到后來全村農田旱改水才有了新轉機。1977年,李躍生前往張灣中學上高中,十五六公里的土路全靠雙腳丈量。“那時候,每當長途步行中又累又餓,總是夢想著能有輛自行車,能吃上幾頓飽飯,回家能睡到大房子里。”回想過往,李躍生無限感慨,“哪里敢奢望有今天這樣的小康生活啊?”
現在的李躍生家中光轎車就有5輛,不僅村中的宅子寬敞明亮,孩子在縣城還買了商品房,此前閑暇時他還自駕車到全國各地游玩,領略長城內外無限風光,品嘗大江南北美味大餐。“這享受,靠的是咱們甩開膀子加油干,更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支持!”李躍生說。
往事歷歷在目。1987年,李躍生到響水縣一家食品廠打工,從一名普通工人變成企業管理人員。2004年,李躍生回鄉辦起了自己的食品廠,主要生產生大糕和蜂蜜等產品。生產蜂蜜產品需要蜂場,看到周邊有蜂農對原蜜銷路愁眉不展,李躍生于前幾年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動三口鎮及周邊10多戶蜂農養蜂,其蜂蜜由李躍生統一回收,一舉解決了蜂農的后顧之憂。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合作社吸引的蜂農越來越多,發展到現在匯集了灌南、灌云和東海等地的蜂農上百戶。
李躍生和員工們從蜂農采集的原蜜的質量、品種、產地進場,到產品化驗、過濾、殺菌、濃縮、檢驗、灌裝、包裝入庫等,每一個環節都不放松,他還委托市場監管部門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抽檢。正是這種態度成就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其創業之路也越走越順,部分蜂產品還打入了日韓市場,三口養蜂合作社已成為灌南特色富民產業。李躍生為其蜂蜜產品申請了“相依草”和“喜滿堂”商標,就是希望返鄉創業就業之路越走越寬廣,窯河村“甜蜜的事業”越來越興旺。
“廠里常年有本村二三十名工人務工,人均月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還不耽誤他們照顧家。”李躍生說,“現在,新廠區的用地手續已辦得差不多了,廠子規模還會擴大,我們的目標是年產值過億元。全面小康之路,我們會越走越寬!”(記者 李耀華 通訊員 孫蓀 周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