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洪勝)4月15日晚上,海州區瑞安花園小區的張先生家發生驚險一幕,家中孩子在查看“自熱米飯”時,包裝盒上排氣孔受阻后突然爆裂,噴出的熱水和湯汁等將其手臂輕微燙傷。
近年來,“自熱米飯”“自熱火鍋”等食品因為無須外部加熱,受到了年輕人的熱捧。然而,不科學的操作引發的燙傷也并不少見,如何避免險情?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居民、商超和市消防救援部門工作人員。
“自熱米飯”包裝盒爆裂
熱湯燙傷手臂
“家里買的一盒‘自熱米飯’把孩子的手臂燙傷了!”4月15日晚上6時30分許,市民張先生撥打本報熱線反映,稱自家孩子在做“自熱米飯”時手臂被燙傷。當日晚上,記者驅車趕到了潤浦路瑞安花園小區。記者走進張先生家廚房內,看到地面上和廚房水槽邊的臺面上灑落著不少湯汁和米粒。一個像是塑料材質的包裝盒歪在臺面上,盒內有一個白色小袋裝的發熱包。記者看到塑料包裝盒上的紙質標簽為一款自熱牛肉飯。張先生正在打掃地面,他的兒子小濤手臂被燙傷,自己正用清水沖洗。
回憶剛剛發生的一幕,張先生心有余悸。他介紹,這盒自熱米飯是上周末在一家超市購買的。“自熱米飯很方便,包裝盒里有米,有預制好的菜,還有加熱包,按照說明加水后等十幾分鐘,飯就能做好了。”張先生說,當日晚上,兒子小濤拿出這盒自熱米飯,按照說明書內容把加熱包放在盒子底部后,又加了一些水,隨后將另一個裝著米飯和菜的小盒覆蓋在發熱包上方,最后加上外包裝上的一個密封蓋。“過了幾分鐘,小濤去查看正在自加熱的包裝盒時,盒子突然砰地一聲爆裂,里面的熱水和湯汁就噴到他手臂上了,手臂上明顯被燙得發紅!”
記者看到包裝盒的密封蓋上,有一個排氣孔,邊上標注“小心燙手”字樣。而發熱包的外包裝上文字顯示,成分為氧化鈣、鋁粒和碳酸氫鈉;禁止食用,禁止用熱水,注意通風,請勿在狹小密閉的空間內使用!防止高溫燙傷!請勿在玻璃、大理石桌面上使用;未成年人請勿獨立獨自操作。
銷售店家
人為阻塞排氣孔
或加水過量導致
“自熱米飯”密封蓋為何會突然爆裂?4月16日上午,記者和張先生一起來到了銷售該盒米飯的超市。超市一名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表示,超市內銷售的各種自熱食品是合格產品,“顧客一定要按照自熱食品的說明書來操作,自發熱食品的加熱主要靠發熱包,發熱包遇水后會急劇升溫,十幾秒就達到1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同時還會從密封蓋上的排氣口噴出大量蒸氣。”他介紹,相關人員在向加熱包倒水時,不能超過刻度線,更不能用覆蓋物把密封蓋上的排氣孔堵上。
當日,超市工作人員表示,會盡快向張先生了解情況,并協商解決此事。
走訪商超
自熱食品熱銷
勿購“三無”產品
市場上銷售的自熱食品情況如何?4月16日上午,記者走訪了市區幾家商場和超市。在郁洲路一家超市內,記者看到貨架上擺放著“自熱火鍋”“自嗨鍋”等自熱食品。顧客孫女士告訴記者,自己也曾吃過自熱食品,“發熱包遇水后發熱很快,加的水量多了,就會噴出來,確實有點危險。”
在巨龍路一家商場內,記者也看到了有自熱食品在銷售。一位銷售人員介紹,自熱食品因為便捷,受到年輕人的熱捧。“自熱食品口味多,操作方便,價格十幾元到數十元不等,顧客都很喜歡,只要從正規渠道購買,不買‘三無’產品,都沒有問題。”她表示,在做發熱食品時,一定要按照說明書操作,遇到發熱包損壞或外包裝損壞時,一定不要使用。
消防部門
正規渠道購買
科學操作避險
市民在家做自熱食品時,應該注意些啥?4月16日,記者咨詢了市消防救援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他介紹,市面上正規渠道銷售的自發熱食品,只要規范操作,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市民在選購和自己操作加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選購自熱產品時,要注意觀察包裝上標注的生產廠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相關信息是否完整,包裝是否有破損。確保產品本身無質量問題。其次,相關人員在家中操作時,要檢查加熱包的包裝袋是否損壞,如果發熱材料露出或破損就不要再使用,還要檢查密封盒排氣孔是否處于被堵塞狀態。最后,一定要按照自熱食品上的說明書來使用發熱包,并嚴格按照提示內容操作,不要在汽車內等密閉、狹小環境中使用。使用后的發熱包應避免大量堆積或與水直接接觸,妥善處置。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