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與“留守”成為農村社會的一大現象。這種普遍而特殊的家庭環境,正在對一些留守兒童的成長造成深遠影響。留守兒童問題映照中國轉型之痛,如果任由他們像“荒草”一樣孤獨生長,導致他們出現人格缺陷、心理疾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社會將會付出更大成本。
家訪是老師與學生家庭取得聯系的重要方式。一代又一代教師通過家訪形成的優良傳統,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家訪是老師撥動孩子心弦、產生和諧共鳴的其中一大法寶。現代社會紛繁復雜,孩子內心世界更易受到影響,老師更多地走
走進孩子的內心,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實現情感交流,給予有益啟發,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敲開學生的家門,也就敲開了學生的心扉;走進學生的家庭,也就走進了學生的生活。這對留守兒童學生而言,家訪對于彌補缺失的關愛,溫暖他們的心靈,意義更為重大。
7月22日,新晨醫藥吳總,淮海工學院商學院黨委張振松,團委書記劉勇,暑期社會實踐指導老師蘇成兄,團委副書記陳赟攜“關愛留守兒童 情系空巢老人”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成員拜訪連云港市黑林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劉銀萍的家,給劉銀萍帶來一些禮物和慰問。我們希望我們不僅能在學習上給劉銀萍悉心的指導、也能在生活上給予她細心的照顧,心理上給予耐心引導,努力做好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小銀萍的父親并不是她的“父親”,小銀萍生父早已逝世,繼父去了青島打零工,家里除了一個弟弟還有兩個姐姐,其中一個姐姐在縣醫院作為一名護士實習。媽媽告訴我們,自己因患有風濕無法下地,由于日積月累的病痛,媽媽的關節已經變形了,只能找些輕松的活兒在家里做。但這點微薄的收入對整個家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而小銀萍自幼患有眼斜視,自身身體的缺陷也讓小銀萍與普通孩子們產生一些不可抗拒的距離。小銀萍與家人在干涸的河道上相呴與濕,相濡與沫,在夾縫中竭力捕捉那一抹不知何時會滲透進來的甘露。
在中國,由于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尚未形成,還有數以千萬計像小銀萍一樣需要救助的孩子。每年也還有新的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陷入困境,他們有的甚至吃不飽飯、無人照顧。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在這樣一個經濟轉型的時代,一個追逐夢想的流動時代,如何使留守在農村缺失父母親關心和愛護的兒童避免過早的被社會性斷乳,做好家訪至關重要。我們很渺小,渺小到只不過是十三億人口中最平凡的一群人,但或許我們又比想象中的偉大,因為我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這些孩子們奉獻過一些光亮和關愛,這是我們給青春最好的禮物。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