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平日里,他們工作在不同崗位;疫情來臨時,他們當起志愿者奔赴防控一線。
社區疫情防控一線,有他們的忙碌身影;物資運輸保障,有他們的辛勤汗水;心理疏導支持,有他們的溫暖關懷……他們可能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也可能是熱心腸的大爺大媽,他們用行動傳遞一股股暖流,在百姓心間樹起了戰疫必勝的堅定信心,用愛心與奉獻筑起了一道道防疫“安全墻”。
△志愿者(右二、右三)協助醫護人員做核酸檢測
踴躍報名
面對疫情顯擔當
疫情當前,責任在肩。疫情發生以來,港城人爭當志愿者,守護百姓安全。在各核酸檢測點,志愿者們有的協助工作人員維護現場秩序,有的提醒排隊居民提前準備身份證等證件,有的為老人提供幫助,大家各司其職,核酸檢測現場安全有序。
昨日,在海州區香溢江南小區,居民們正在進行核酸檢測,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們分散在周圍,信息采集、維持秩序、巡邏宣傳……據了解,疫情發生后,香溢江南小區業主王志強,第一時間在本小區內組建志愿者服務隊,加入疫情防控一線,截至目前,已經約有50名居民加入其中,大家輪流排班,積極充實小區疫情防控一線力量。
還有部分業主與王志強一樣,自發組建業主志愿者服務隊,積極配合小區物業,服務小區居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每天從清晨工作到夜幕降臨。
昨日,筆者從團市委社會聯絡部了解到,疫情發生后,與團委聯系密切的市青年聯合會委員、市志愿者協會會員、各級團干部等青年群體積極報名參與疫情防控,活躍在疫情防控一線。3月5日志愿者招募令發布的當天,報名就很積極,僅當天海州區就有約3000人報名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
與此同時,連云區1200多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一夜成軍、披裝逆行,依托覆蓋基層、延伸末梢的56個新文明實踐陣地中心(所、站),廣泛開展核酸檢測引導、卡口值守、防疫宣傳、送菜上門等各類型志愿服務,堅守主陣地,打好主動仗,為抗疫切實貢獻強有力的文明擔當。
“近期,我們號召廣大青年牽頭在社區或者小區成立志愿服務隊,就近服務身邊的居民。”團市委社會聯絡部科員王千木介紹,疫情發生后,海州區不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大家只能留在家中等待核酸檢測通知。志愿者在協助開展小區核酸檢測、入戶排查、秩序維持、卡點管理、上門采樣等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不辭辛勞
“志愿紅”織密防控網
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志愿紅”中,年輕力壯的“90后”、正值盛年的“80后”和“70后”成為當仁不讓的主力軍。不論是在核酸檢測現場,還是在執勤卡口,抑或是在大街小巷和居民樓里,都有他們堅強的身影。
△王慶國在志愿服務
海州區古樓社區25歲的王慶國是一名年輕黨員,之前已經參加社區志愿活動兩年多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他義無反顧地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并在鼓樓嘉園核酸采樣點擔任引導志愿者。海州街道老人多,很多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出示健康碼,王慶國便耐心地指導他們如何操作;核酸檢測現場排隊的人多,他不僅要不停地走在隊伍里提醒大家“有序排隊,保持一米線”,還要安撫群眾的急躁情緒;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事,因為一直在核酸檢測點不停地走動,不停地說話,一天下來,他的雙腿都僵硬了,嗓子也嘶啞了,可他也顧不上多休息,更不敢多喝一口水;有人看到他疲憊的樣子讓他休息一會兒,他捶了幾下酸脹的小腿肚說道:“沒事,我年輕,還可以多干些活!”
海州區新建社區“80后”屠月梅是海州北大街卡口的一名志愿者。這個卡口人流、車流量特別大,屠月梅的執勤時間是下午1點到晚上11點。下午3點到晚上8點,是這個卡口人流車流量高峰期,這時屠月梅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她一邊核查行人、車輛的出入證以及健康碼等信息,一邊“眼觀四方、耳聽六路”,不漏查、漏檢一個人、一輛車,遇到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她還要給他們耐心講解并做好登記工作。看似簡單的一份工作,其實非常辛苦,除了一站就要10個小時,還要不時地向大家傳達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渴了喝口水,累了回家睡一覺。”屠月梅直爽地說,“我們‘80后’有的是力氣,在抗疫一線沖鋒陷陣是必須的。”
△ 屠月梅在卡口執勤
50歲的王廠是一名“70后”的志愿者。疫情期間,他經營的早餐店沒有開張,而他卻沒閑著,在海州街道“謀”了份“疫情宣傳小喇叭”工作。每天早晨5點,王廠就上崗了,他手持小喇叭,走街入戶流動播放疫情防控宣傳政策、通知居民按時到核酸檢測點做檢測,還要協助社區工作人員掛橫幅、張貼宣傳畫。這段時間,王廠的步數在微信朋友圈里都是第一名,回家時已是星光閃爍。“沒想到這個工作比我做早餐還要累。”王廠說,“不過一想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就感覺累也值得。”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這樣的“志愿紅”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的汗水和堅守,為港城百姓織密扎牢疫情防控網。
奉獻大愛
齊心協力戰疫情
隨著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越來越多的志愿者響應號召,前往阻擊疫情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奉獻大愛的志愿精神。
△張章在錄入信息
12日,在位于海州區新南街道延南社區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志愿者張章熟練地給前來做核酸檢測的居民錄入信息。“我主要負責信息采集,日常就是給居民掃身份證,登記人員信息,然后協助醫護人員檢測核酸。”張章說,這次疫情來勢洶洶,他原本是來排隊做核酸檢測的,發現工作人員太缺,就加入了志愿者隊伍。
“這次的經歷,我永遠難忘,雖然相比沖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作為后勤的我只能盡一份綿薄之力,但我相信無數渺小的力量聚在一起,也是無敵的。”張章說,他見過連云港的繁華景象,如今陪連云港渡過難關,是作為青年的他“疫”不容辭的責任,相信大家各自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奮力拼搏,一定可以渡過難關。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守護好我們的家園,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我有著多年志愿服務的經驗,這個時候更應該積極站出來。”疫情發生后,居住在雙盛花園的焦小龍和妻子常轉娃都加入了志愿者隊伍。
△常轉娃在核對信息
“現在,我們雙盛花園小區的志愿者隊伍有40多人,在大家的努力下,各項工作都有了較大的進步,核酸檢測現場組織有序了,掃描身份證的人員加強了,志愿者的防護措施提升了,北門的鐵絲網安裝了……”焦小龍說,疫情之下,大家共同守望,期待摘下口罩的那天,大家共享一片藍天,驅散陰霾,迎來春天。(徐譽寧 侍敏 袁春梅 崔玉婷 顧津萁 王弘燁 徐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