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眼下正值螃蟹肉肥味美的時節,但未經烹飪煮熟就已經死掉的螃蟹能不能吃,卻讓人頗為糾結。因為網上有觀點稱死螃蟹會產生組胺毒素,即便剛死的螃蟹也存在安全隱患。那么,剛死的螃蟹到底能不能吃?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阮光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螃蟹死后確實可能產生組胺,但剛死亡的螃蟹通常不會立刻產生組胺,食用后一般也不會中毒,消費者無需過度恐慌。但是,如果無法判定螃蟹的死亡時長,或是聞到螃蟹帶有異味,建議最好不要購買。
阮光鋒解釋,組胺是一種生物胺,是人體及很多生物體內天然存在的化學物質,幾乎所有組織中都有它的存在,特別是皮膚、肺和腸黏膜的肥大細胞中都含有組胺。通常而言,微量組胺不會使人中毒。但需要注意的是,當食物(尤其是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發生腐敗時,細菌會促使其產生過多組胺,人們食用這類食物后,就會引發類過敏性食物中毒。一般來說,攝入過量組胺后的數分鐘至數小時內,人體就會出現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發熱,同時伴有全身不適等癥狀,部分人還可能出現蕁麻疹、咽喉燒灼感,甚至誘發哮喘。組胺中毒的典型特征是發病急、癥狀較輕、恢復較快,大多數患者在1至2天內即可恢復健康。此外,不同人群對組胺的耐受力存在差異,免疫力較差的人更容易中毒,有的還可能引發嚴重呼吸困難、心律失常或過敏性休克等。
水產品死后,由于細菌活動會產生更多組胺,螃蟹也不例外。不過相關研究發現,死后0小時、死后2小時的河蟹中未檢測到生物胺;雌蟹在死后5小時被檢測出生物胺,雄蟹死后10小時后可檢出生物胺,但24小時內的檢出含量較低,不足以引起中毒。由此可見,認為剛死的螃蟹不能吃的說法過于夸張。
不過,無論是大閘蟹還是海蟹等水產品,死后細菌活動會逐漸導致其味道變差,食品安全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建議消費者選擇鮮活的螃蟹食用。對于無法判斷死亡時長,或是已經出現明顯異味的螃蟹,即便價格再便宜也不建議購買。
至于超市售賣的冰鮮螃蟹,是趁其鮮活時采用速凍技術制成的,速凍技術能快速把食物溫度降低到遠低于水的凝固點(通常為零下18攝氏度以下),從而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營養和口感。同時,在低溫環境下,螃蟹自身的細胞活動基本停止,微生物繁殖也受到極大限制,所以符合相關標準的冰鮮螃蟹是可以放心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