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理想 王一平 王雅萱 萬民
【連網】“住進大別墅,閑來無事時,到房前屋后的花園中種種菜、除除草、養養花……”這樣愜意的田園生活恐怕只會在許多人的夢里才有,然而這在浦南鎮太平村早已成了現實。早在2006年該村就被命名為省“生態村”,2008年又被省建設廳命名為“江蘇省康居示范村”。
“我們康居示范村擁有別墅121棟,多層6棟,可容納510戶居住,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花園可種菜、種花,水泥路、路燈修到居民家門口,村里學校、衛生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村民們的幸福感越來越高了!”4月13日,在太平村康居示范村,村支部書記張道勇指著一排排別墅向筆者一行自豪地介紹道。
然而,太平村的發展并不“太平”,有高潮也有低潮,也曾經歷過轉型期的陣痛。據村里老人講,在上世紀90年代鼎盛時期,靠海吃海的太平村家家都有漁船,村民人均收入輕松過萬,太平村也被稱為“蘇北第一村”,甚至能與當時的華西村相媲美。可隨著海洋捕撈業的逐步衰落,太平村的“美好時代”也漸行漸遠,村民們的生活也大不如從前。
“在困難面前,村委會和村民們并沒有氣餒,而是及時轉變思路,重新振作起來。”土生土長的村支書張道勇見證了太平村的轉型發展的全過程,“我們主要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兩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積極鼓勵有一技之長的漁民走出去,鼓勵村里的‘船老大’到舟山、大連施展拳腳,擴大貂、狐、貉等傳統養殖項目,發展淡水養殖,養殖南美白對蝦、梭魚等。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帶動農民重走致富路。”
現如今,太平村的發展又重新駛入了快車道,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5000元,村里特色農業產業遍地開花。村西邊的貂、狐、貉養殖基地不斷擴大,由之前的家庭養殖發展到農場養殖。養殖大戶莊文斌正和建筑工人在自家養殖場里建冷庫。在他的養殖場里,筆者看到數百只毛發鮮亮的狐和貉正悠閑自得地在籠子里睡覺或吃食,飼養員還向我們展示了剛出生的幼崽,一個個肥嘟嘟得煞是可愛。去年一年,莊文斌就通過特色養殖收入超過30余萬元,今年,他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利用土地流轉成片的有利條件,太平村將村里2200畝土地流轉到部分種糧大戶手中,其中300畝作為苗圃培育基地。在村南,一大片紫薇樹苗隨風搖曳,等待著夏天的綻放。去年3月,王敏和村里的幾個姊妹承包了兩塊地搞起了大棚花卉種植,牡丹花、君子蘭等數百盆名貴花卉爭先綻放,大棚里香氣四溢,引來周邊村民競相購買,讓王敏和她的姊妹們嘗到了甜頭。
“下一步,我們打算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現在已經和外地知名旅游公司洽談,利用太平村交通便利,離市區近,自然景色優美的有利條件,將太平村打造成集采摘、餐飲、濕地旅游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旅游基地。”張道勇自信滿滿地向我們描繪太平村未來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