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張晨晨
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這一全國最大的合同訓練基地得以展現在國人面前,而同時得到關注的,還有一支藍軍勁旅。在2014年,我市籍軍人張東風就趕赴朱日和訓練基地參加對抗演習,當時他帶領部分偵察骨干,成功“擊斃”藍軍司令,引人嘖嘆。
如今,張東風已從一名戰士被保送入軍校學習,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優秀軍官。入伍以來,他先后參加多次重大演訓活動,2011、2016年先后兩次赴國外執行維和任務。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次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1次聯南蘇團“總司令特別嘉獎”。值得一提的是,他剛剛被省委宣傳部授予了“最美江蘇兵”榮譽稱號。
曾參加朱日和實戰軍演
引導炮火“擊斃”藍軍司令
張東風現任河南省漯河市某部隊偵察營副營長。只要在部隊,說起他,沒有人不為這個“鐵血軍人”豎起大拇指。張東風出生于灌南縣北陳集鎮沂南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卻一直有著很深的“軍人情結”。高中畢業后,17歲的他毅然決然報名參軍,如愿實現了自己的“軍營夢”。
部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張東風卻不以為然。“到部隊如果是為了享福,那還當什么兵?”他有著異常堅毅的品性和職責擔當,每天訓練、演習、執勤,每一項任務他都認真對待。2003年,開封發生嚴重的洪水災害,張東風與戰友們一起奔赴抗洪前線,在災難面前,他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向前,圓滿地完成了抗洪搶險任務;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他跟戰友們深入救災一線,在災區奮戰了20多個不眠之夜。
“軍人只有打仗與準備打仗兩種狀態。”張東風堅信,只有素質過硬才能擔得起軍人使命。2014年7月,他參加軍委組織的“跨越2014”朱日和C-實兵對抗演習。當時作為偵察連長的他,為獲取情報,精挑了十幾名素質過硬的偵察兵,提前滲透進入藍軍縱深陣地。“因朱日和的場地平坦,不易于偽裝,我就想了一個法子,在平坦高原上挖一個梯形大坑,方便藏匿其中。”就這樣,他們在里面潛伏了三天三夜,用望遠鏡偵察,將重要情報一一報回,最后發現藍軍司令,他們成功引導炮火將其“擊斃”。
演習結束后,軍長知道此事,還專門到他們偵察分隊合影留念。
兩次到蘇丹維和
“九死一生”彰顯人道主義
2010年12月,中國第五批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工程兵大隊組建成立,張東風順利通過考核和審查,成為300多名赴蘇丹維和工程兵大隊中的一員。2011年,張東風因出色完成維和任務,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張東風說,作為一名軍人,能夠代表國家參與維和,只會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絲毫沒有擔心和恐懼。
5年后,張東風第二次參加中國維和部隊,作為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保障連連長,在南蘇丹執行任務。“在那里,面臨的不僅僅是落后的生活條件和高溫炎熱、蚊蟲肆虐等惡劣環境的考驗,還隨時準備經受戰亂的洗禮和生與死的考驗。”
赴南蘇丹維和期間,張東風帶領連隊在完成日常保障任務的同時,積極請戰參加長途巡邏、武裝護衛,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保障連也是戰斗連隊,連隊先后10次執行武裝護衛、8次難民營武器收繳、連續10個月擔任Un house外圍巡邏任務。
尤其在2016年7月的一次交火沖突中,張東風帶領連隊第一時間開設臨時避難所,收容難民500余人,封控難民營時最長連續執勤72小時。在李磊、楊樹朋2名戰友相繼犧牲、4名戰友受傷的情況下,他強忍悲痛,冒著槍林彈雨,帶領連隊官兵毅然堅守在戰斗一線,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責任擔當,因表現突出被聯南蘇團授予“總司令特別嘉獎”。
為任務數次推遲婚期
妻子無悔嫁給軍人
張東風是維和步兵營出名的“武教頭”。擔任維和步兵營保障連連長期間,面對連隊同時擁有偵察、炮兵、工兵、通信等諸多專業,人員復雜、擔負任務重的情況,分層次、強化訓,拉戰備、練處置,強素質,最終帶領連隊圓滿完成維和任務,個人也因此榮立二等功。
但因為忙于工作,張東風三推婚期。直到今年5月份,35歲的他才走入婚姻殿堂。他與妻子相識5年,本打算2015年初結婚的,正準備打休假報告時,忽然接到軍區要對所在單位進行基礎訓練監察考核的通知。誰曾想這個剛剛結束,緊接著就是總部拉動考核、新畢業學員集訓和再次參加維和行動等一系列任務,這一推便推到了2017年。
張東風的未婚妻張培在連云港康達學院做輔導員,對于婚期一推再推,她開始也是很不樂意的。但張東風的準岳父對他一直很支持,一直勸女兒要理解張東風的工作。“我后來也想通了,結婚是個人的事,只要心在一起,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但維和是國家乃至世界的大事,也是一個軍人的榮譽,我應該支持他。”張培說。她還曾對張東風說:“嫁給了軍人,我就是半個兵,你安心在部隊工作,家里的崗我來站。”
鐵肩擔道義,熱血鑄忠誠。張東風把對部隊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滿腔熱忱,完全融入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