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江效斌)日前,在灌云縣楊集鎮小喬圩村的高效設施農業大棚里,韭菜、黃瓜等蔬菜長勢喜人,承包人彭國武幾乎一天到晚都待在大棚里。“以前一家6口年收入不到10000元,去年我加入合作社承包了40畝地種蔬菜,算上貸款還有成本,估計今年就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了。”彭國武樂滋滋地說。
據了解,根據省定新一輪脫貧任務,我市共有36.1萬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農村低收入人口、149個經濟薄弱村,到2019年要全部實現脫貧。近年來,全市上下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落實責任主體,加大資金投入,創新工作機制,著力推進精準幫扶。在2016年取得10.78萬人、35個村脫貧成效的基礎上,2017年又有10萬人、50個村脫貧,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在位于灌南縣北陳集鎮尹蕩村的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帽業出口生產基地,村民王新正在給一頂頂帽子高溫定型。這是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在尹蕩村實施的一項“訂單式”精準幫扶產業項目,吸納100余名村民就業,月收入2000元以上,實現了“低收入農戶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廠房年租金及光伏發電年收入全部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企業實現利稅100萬元,形成了“農戶有薪金、村集體有租金、工廠有利金、鄉鎮有稅金”的多重疊加幫扶效應。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長效之策。近年來,我市強化產業扶貧,加大資金投入。因地制宜培育“一村一品”、“一鎮一特”,形成了東海石梁河葡萄、贛榆黑林獼猴桃、灌云叮當河大米、灌南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富民產業。突出石梁河、沂河淌兩大貧困片區,分別編制三年推進規劃,啟動實施235個省市縣三級重點幫扶項目,先后整合各級資金近10億元,重點解決貧困地區行路難、灌溉難問題,引淮入石泵站等省重點項目相繼完工。
在海州區新壩鎮武圩村,新修的水泥路上寬闊干凈,兩旁農田苗木蔥綠,溝渠縱橫,村民馬建玉正在自家的農田里澆水施肥,等待收獲。“現在再也不用擔心排水問題了!”談起村內最大的變化,馬建玉不禁伸出了大拇指。
良好的環境,是一個地方最直觀的“臉面”,也是群眾都能夠享受到的普惠性公共產品。2017年以來,我市在全市300個經濟薄弱村開展村莊環境集中整治,推進“五清”、“三改”、“三提升”,首批109個經濟薄弱村通過了市縣兩級驗收。同時,建立健全環境維護的長效機制,做實農村垃圾“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運行體系。
“不管是打開干部手機APP還是到農戶家里,都能看到幫扶戶的基本情況表,貧困原因分析、幫扶措施、進村入戶簽到、扶貧進程等記錄清晰。‘陽光扶貧’精準幫了低收入戶,也倒逼干部改進作風,讓干部和老百姓走得更近。”贛榆區贛馬鎮黨委書記李冬明說。
作為“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建設首批擴大試點地區,我市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班子,組建“陽光扶貧”監管大數據系統,以建設“一個平臺、兩個端口、三種模式、四個覆蓋、五大數據庫”為核心,著力構建精準、高效、透明的“陽光扶貧”監管體系。全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已上線運行,參與手機客戶端(APP)采集信息的幫扶干部超過4萬人。通過信息比對核查,清理建檔立卡對象9866人,節約省級扶貧資金4500萬元;梳理27項幫扶資金條線數據,監管資金總量達13億元;規范扶貧項目328個。陽光扶貧有力助推了精準幫扶工作,貧困農戶對脫貧攻堅的獲得感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