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趙芳)22年前,上天賜予了朱金霞一個殘缺的天使,這個外表柔弱的女子,沒有在命運面前低頭,她張開雙臂,背女求醫。
8年前,朱金霞做了一個改變人生的決定,棄商從教,開辦連云區首家腦癱兒童康復中心———博愛康復中心,用特殊的慈愛、無私的熱情溫暖著一個個折翼的天使。
這個決定,為很多腦癱兒童的明天點亮了一盞明燈。但也讓她一直背負壓力,出錢墊付確保中心的運作。
(朱金霞在接受記者采訪)
昨天上午,朱金霞如往日般來到博愛康復中心,檢查腦癱兒童當天的康復訓練情況。隨后,她與記者暢談她的創辦歷程。
在命運的夾縫中創造希望
提起最初創辦兒童康復中心的緣由,朱金霞的眼圈有些微微發紅,“最初是因為我的女兒,她也是個腦癱患兒。”
1996年,朱金霞早產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孩,朱金霞給女兒起名“曉紅”,希望她可以給人帶來溫暖、陽光,給予這個家無限憧憬。可命運跟朱金霞開了一個無情的玩笑。出生4個月的曉紅反應不似同齡孩子靈敏,一股不祥的預感籠罩在朱金霞的心頭。8個月的時候,曉紅出現抽風,送到醫院檢查,診斷結果讓人無法接受———腦癱。
“當時生活全都變了。”她放下了和丈夫一起打拼的生意,開始踏上漫長而坎坷的求醫之路。腦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經歷無數次治療之后,女兒仍沒有多大起色。
抱著女兒走過北京、上海、南京、青島幾個城市,朱金霞發現其實求醫的效果都是大同小異。
創辦連云區首家兒童康復中心
醫學的無奈,并沒有撲滅朱金霞心中的希望之火,反而令這個柔弱女子變得無比堅強。
毫無醫學基礎的朱金霞自學康復知識,對腦癱有了了解。為了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為了降低治療費用,她決定親自為女兒進行康復治療。在她的執著堅持下,女兒在人們驚訝的目光中一天天長大。從原來說話不清楚,到學會了跟人正常交流;從原來坐都坐不穩,到能站能坐。
看到女兒一天天好轉,朱金霞萌發了在本地開辦一家腦癱兒童康復機構的想法。2010年,她拿出了家中做生意的積蓄,租房子辦起了連云區第一家腦癱兒童康復中心———博愛康復中心。
(朱金霞在為孩子們進行康復訓練)
經過兩次搬家,如今的博愛康復中心坐落于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四層小樓,設有12個分工不同但又通力合作的醫療、教育康復小組。
呵護腦癱兒童得到社會認可
朱金霞辦公室墻上,掛了十多面錦旗,“這些都是來我們這康復的孩子家長送的,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都收起來了。”朱金霞說。
8年來,朱金霞傾心投身腦癱兒童康復事業,有太多的艱辛和付出,同時包含著她對這幫孩子的愛和深情,她對腦癱兒童康復訓練這份職業有著別樣情懷,每天在康復中心,她的身邊總是圍滿了一群咨詢的家長,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之重。“一切為了孩子”的信念,讓她幾乎沒有正常的上下班時間。
如今,在一對一的康復治療下,腦癱兒童們學習走路、吃飯、講話等日常生活技能。博愛康復中心在有序的平穩發展著,與青島腦病康復醫院建立了技術協作關系,到中心訓練的孩子多達80多人、專業兒童康復治療師和特殊教育師增加到18人。
朱金霞的努力受到了家長、社會的高度認可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先后被評為區級、市級、省級貧困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被江蘇省殘聯評為優秀殘疾人之家,被連云區評為最美大家庭。
期盼得到更多愛心幫扶
“資金一直是我們這里最大的困難。”朱金霞說。
針對0—7歲腦癱患兒,政府會為符合條件的患兒給予補貼,但因為補貼都是每半年、一年才撥付,先期的費用全都是由朱金霞一人墊付,再加上房租、水電、人員工資等各種開銷,朱金霞常常入不敷出。
朱金霞說:“我曾經想要放棄,但是看到這些孩子通過接受康復訓練,一步步過上正常生活,家長們因此有了生活的希望,心中有一萬個舍不得。”
目前,博愛康復中心的康復器材很少,采訪中,朱金霞也表達了一個意愿,“希望能夠購買更加先進、優質的康復設備,但這些設備價格有的高達數十萬元,目前我們難以承擔。”朱金霞說,期盼今后有更多的愛心單位和個人伸出仁愛之手,幫助腦癱患兒得到更加專業的康復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