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中央與各省級媒體開展蹲點調研采訪,走進有著“中國制造業第一縣”之稱的江蘇江陰市。
2018年,江陰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被評為省“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同年,江陰還被確定為改革開放40年“百強百縣百企”重大典型。進入新時代,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的江陰如何助力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領跑高質量發展?
跟跑、并跑、領跑
與時代同步創新
1986年初創,1999年上市,2000年獲“國家高精技術企業”,2001年成為全球最大毛紡生產企業,2006年獲世界名牌。用1克羊毛紡出500米紗線,手握行業標準,拿到世界名牌、中國質量獎等多個金字招牌……陽光集團,這家成長于江陰的鄉鎮企業,發展過程如“開掛”一般。
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談到三十多年發展經驗,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說離不開每一次緊跟時代節點的創新,不斷自我突破。從最初“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掀起彩色呢絨革命,到之后引進國外設備實現技術創新,再到如今引領行業標準創新:申請各類專利1837項,授權專利997項,獲“國家創新示范企業”,陳麗芬一直堅定認為:創新能提升企業附加值。
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
“創新是多維的,從橫向來說,需要不斷擴大市場;從縱向來說,則要用技術‘培根’。”在這過程中,要學會“與時代同步”,整合社會資源。“企業不是孤立存在社會中的個體”,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制造水平,借助網絡平臺提高營銷,都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式。
如今,面臨經濟下行壓力,陳麗芬的危機感絲毫不減。當記者問及陽光集團已經成為行業標桿后的下一步目標是什么,她毫不猶豫地說:龍頭地位不掉。“要緊跟時代,否則稍微開小差就要被淘汰。”
布局特色文旅
從傳統制造到現代服務
1988年,比陽光集團前身——江陰精毛紡廠晚兩年的江陰第三毛紡廠成立。它,是海瀾集團的前身。在江陰新橋“時裳小鎮”,陽光集團和海瀾集團兩大服裝企業競逐發展,其轉型升級之路各有亮點,成為各自“細分領域”領頭羊。
江陰市新橋第三精毛紡廠竣工投產,是“海瀾集團“全面淘汰粗紡向精紡順利轉型的一個里程碑式標志
1988年起,公司依托面料優勢,向國內服裝產業延伸,逐漸嶄露頭角
與陽光集團不同,海瀾集團以服裝生產銷售為主業,經過三十多年發展,目前連鎖門店覆蓋全國80%縣市并逐漸進軍國外。2017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破1000億,成為無錫地區首家破千億企業。
2002年正式更名為海瀾集團,成為“中國企業500強”
粗紡起家,精紡發家,服裝當家,品牌連鎖……在發展中,海瀾集團還通過布局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再造品牌新形象,實現服裝企業從傳統制造到現代服務的轉身。
2018年集團打造的以馬文化為主題的“飛馬水城”面向游客開放,集馬術體驗、馬術表演、馬文化展示等項目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吸引了不少人。其中,世界名馬博物館匯聚了世界各地47種珍稀名馬。這里,已經成為了周邊市民休閑娛樂的新去處。通過核心產業集聚創新要素,海瀾集團的品牌經濟得以不斷做大做強。
集團打造的以“馬”文化為主的博物館
產業鏈+創新鏈
“第一動力”裂變為“最強動力”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實體經濟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會葉茂。”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說。
約占全國萬分之一土地的江陰,創造了超過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擁有五十分之一的中國500強企業、三十分之一的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
實現了麻繩-鋼繩-光繩“三級跳”,國家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并榮獲“中國工業大獎”的江陰企業——法爾勝泓昇集團
圖為記者參觀企業展館
陳金虎說,繼續當好全省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2016年,江陰把“產業強市”作為首要戰略,并堅持把競爭優勢建立在創新優勢上,持續加快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推動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產業強市30條”“降本減負32條”“高質量發展30條”“創新驅動16條”“重塑‘江陰板塊’新優勢29條”……讓“第一動力”裂變為“最強動力”,江陰政府立足破除束縛產業轉型發展的各種障礙,做好制度安排,讓傳統制造業不斷激發生機活力。
江陰天江藥業圍繞“中藥配方顆粒智能制造”,自主創新填補國內空白,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共享中藥——智能配送中心”
近年來,江陰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相融合,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和管理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力推動企業以智能化為引領,做強數字經濟、做大總部經濟、做優樞紐經濟,進一步打響“中國先進制造業第一縣”品牌。
“讓企業專心做好實體經濟‘圍墻’內的事情。”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江陰通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先后獲得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等多項全國性榮譽。去年,獲批建設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
踩著時代浪花,“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的品牌故事未完待續……(記者/向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