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10時,北京“京彩綠色消費券”正式發放。消費券剛剛上線半小時左右,京東App上顯示,額度最大的滿6000可用600、滿4000可用400、滿3000可用300的消費券已搶光。一位消費者說,“昨天就上了鬧鐘,想換個雙開門的冰箱,孩子放假了還想去旅游,要買個單反相機。”在線上,消費券搶得熱火朝天,在線下,消費場景客流熙來攘往。在前門大街,可以著羅裳、貼花黃的沉浸式體驗餐廳宮宴一位難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簡述工作重點時,首先提到的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并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等多項拉動消費的舉措。
發放消費券、激活夜經濟、政策吸引首店入駐……實際上從去年底,政策層面的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強心針”就開始為激活消費力不斷注入新動能,讓2023年的這個春天更顯“暖意融融”。而更令企業和消費者驚喜的是,這樣的活力并不是短暫的“烈火烹油”般的報復性消費,而是持續的消費增長潛力。有了一系列“前策”,也必將帶來“后勁”十足。
消費券持續點燃“煙火氣”
從3月11日到31日,每天上午10時起,北京面向在京消費者發放首批京彩綠色消費券,線上線下均可使用。消費者可根據個性化的需求,選擇消費券疊加參與企業其他優惠共同使用。同時,參與企業推出以舊換新等活動,對空調、洗衣機、冰箱、電視等指定商品進行換新優惠。
對于汽車消費這一重要拉動內需的消費主力,北京昌平消費季也發放了2023年第一期1000萬元汽車消費券。北京順義區發放的800萬元汽車消費券,也意在通過發揮消費券撬動作用,帶動順義汽車市場持續回暖,推動汽車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除了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更多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消費季、消費節也從去年底開始接踵而至,與餐飲購物相關的消費券、紅包也頻頻“掉落”。
今年2月26日,北京市西城區開展了一系列“云逛西城好物薈”探店直播,西單大悅城作為主場,菜百、漢光百貨、內聯升、清華池等西城名店作為分會場同步直播、聯動,組織開展4個板塊、28個系列、400余場主題活動,內容覆蓋老字號創新發展、沉浸式云逛直播、精致美食盛宴、經典名品特賣,還有品質生活、文化消費、數字消費等豐富的內容。“浪漫春光欣動西城”“繽紛仲夏時尚西城”“魅力金秋美好西城”“京彩暖冬鉅惠西城”4個板塊活動貫穿全年,將統籌千萬資金投放消費券。
北京石景山區也送出了“真金白銀”的餐飲消費券。自1月13日,石景山區在美團、大眾點評App開始“京彩·新年禮遇餐飲消費券”發放,覆蓋區內大部分餐飲門店,不僅有堂食消費券,還包括外賣,截至2月28日,總計分9輪投放。根據領域消費特點和刺激消費需要,設置15元-90元不等面額,實施消費滿額抵扣。
據美團的數據顯示,去年7月18日北京餐飲消費券正式發放,領券后首個下單用戶僅花費44秒。而在餐飲堂食消費券上線后兩個小時,該平臺到店堂食套餐、代金券等訂單量環比前一周增長超83%。
在新京報日前發起的《消費信心調查》問卷中,家電家居等生活類商品、餐飲類商品是受訪對象過去三個月家庭消費的兩大主力。超六成受訪對象認為,政府發放消費券,商家、平臺等推出各種優惠能夠有效推動消費。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荊林波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研究數據來看,消費券如果在沒有任何使用限制的情況下,對于消費的撬動最高能達到8至10倍。即使在使用上有所限制,撬動的效果也可以達到4至6倍。“消費券的發放對于促進消費的效果是非常直接的。北京市以及其他地方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消費季聯動“京津冀”
今年2月28日,“2023年全國消費促進月暨京津冀消費季”活動開啟,“2023北京消費季”也正式啟動。從3月持續到12月,通過京津冀攜手、商旅文體科融合互動、全市各區及特色商圈同頻聯動等方式,開展6大板塊、25項全市性標志活動。截至目前,“2023北京消費季”已匯集近千項企業促消費活動、上萬家門店商戶參與,涉及商超、餐飲、電商、文旅、汽車、休閑、醫藥等多個領域。
今年的北京消費季以2月28日啟動活動作為起點,以2023北京十大商業品牌榜單評選活動作為收官點,全年開展全球首發節、國潮京品節等25項全市性標志活動。活動包括了“國潮京品節”和“尋找原汁原味老字號”活動,“玩轉京城美食”系列活動,“2023春歌京點小吃文化節”“第七屆中國京菜美食文化節”“百味千店妙中軸”“2023消夏啤酒美食節”“第十三屆中國供應鏈大會預制菜展銷會”“北京餐飲品牌大會”“全球美食IN北京/國際美食薈”“2023第四屆京津冀火鍋文化節”等形式多樣的餐飲促消費活動。還將開展“2023北京直播電商購物節”促銷活動,助力更多企業應用“直播+”進一步拓展線上銷售渠道,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優質好貨。
為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北京消費季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穩定和擴大消費,北京市商務局發布了鼓勵企業創新開展“2023北京消費季”促消費活動的通知,針對開展促消費活動的城市商業綜合體、線下零售企業、餐飲企業等給予資金支持,最高支持標準200萬元。
針對城市商業綜合體,通知明確,當季度促消費投入金額(含場地搭建、設備租賃、宣傳推廣、發券讓利等)不低于100萬元的城市商業綜合體,根據當季度促消費投入金額,當季度整體銷售額(含自營、聯營和租賃商戶)同比增量、增速及申報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定。評定分三檔,第一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50萬元;第二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30萬元;第三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20萬元。
線下零售企業方面,對當季度商品零售額同比增幅不低于6%,且當季度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量超過100萬元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分為增量支持和一次性支持。增量支持是根據企業當季度促消費投入金額,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量、增速及申報情況,綜合評定分為四檔,第一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200萬元;第二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100萬元;第三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50萬元;第四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30萬元。一次性支持是指對以外埠企業分公司形式在京運營1年以上、變更為在京獨立法人企業實際運營、年度商品零售額達到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根據年綜合評定分為四檔,支持資金從4萬元-50萬元不等。
餐飲企業方面,對當季度餐飲收入同比增幅不低于12%,且當季度餐飲收入同比增量超過50萬元的餐飲企業,給予資金支持。根據企業當季度促消費投入金額,營業額同比增量、增速及申報情況,綜合評定分為四檔,第一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100萬元;第二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50萬元;第三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30萬元;第四檔每家最高支持標準為20萬元。
“真金白銀”扶持首店
3月7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關于發布2023年度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首發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通知》提到,對在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2021年11月1日(含)以后在京新開設國內外品牌亞洲首店、中國(內地)首店、北京首店、旗艦店、創新概念店,店面裝修(含裝修設計費、設備購置及配套硬件設施建設)、已支出的房租(不超過12個月)之和超過50萬元,業績穩定且具有良好成長性,給予資金支持。
其中,零售企業按照項目核定實際投資總額的最高50%,亞洲首店最高給予500萬元支持,中國(內地)首店最高給予200萬元支持,北京首店、旗艦店、創新概念店最高給予100萬元支持;餐飲企業按照項目核定實際投資總額的最高20%,最高給予50萬元支持。
自2015年被提出后,“首店經濟”已成為各地提升城市商業魅力的重要舉措。“首店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引導與支持。此前,深圳曾發布相關措施,多次提到要加快發展“首店首發經濟”,明確提出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深圳新開設首店最高給予100萬元補助。北京方面則指出要提升國內品牌零售首店投資的支持比例,由原來的按照項目核定實際投資總額的20%給予支持,提升至50%。除此以外,成都、長沙、杭州、合肥、南京、沈陽、蘇州等城市均從政策層面鼓勵推動首店經濟的發展。“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為“首店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提供支撐,多地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今年2月21日,在2023北京商業品牌大會暨2022年度(第十八屆)北京十大商業品牌揭曉活動上,北京市商務局局長丁勇表示,在首店政策引領下,過去四年來,各大商圈落地的品牌首店達2774家,北京老字號總數擴大到了223家。今年,北京將繼續實施首店3.0版的政策,爭取新引進國內外品牌首店800家左右。深耕細作京菜品牌,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餐飲品牌。
夜經濟攪熱城市消費“新藍海”
作為文旅融合發展和都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夜間文化活動成為中國各大城市著力開發的新增長點。夜間活動是拉動城市內需的重要抓手,豐富的夜間文化活動能打造城市形象、服務民生。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60%的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95后”年輕人是夜間消費的主力人群。夜間消費集合了休閑、旅游、文化、餐飲、購物等多種消費,是城市消費的“新藍海”。
2021年12月,“2021北京網紅打卡地推薦榜單”正式發布,在2020年的基礎上又結合新業態發展情況,增設了夜間經濟的板塊。2021年底,北京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2022年7月15日,北京發布《北京市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夜經濟3.0版政策”),突出“北京范”“時尚潮”“文化芯”“科技核”,列出了9個方面的具體目標,指定了責任單位。一批“夜京城”消費打卡地名單首次出爐。這份名單中,包括7個特色消費地標,如前門-大柵欄、工體-三里屯、國貿-CBD;24個融合消費打卡地,如簋街、北京華貿天地、望京小街、朝陽大悅城;14個品質消費生活圈,如常營、五道口、天宮院等。
方案提出,北京“夜間文化消費”突出動靜結合,包括打造夜場展覽、夜讀、“博物館奇妙夜”“夜京城戲折子”等夜間演出劇目,引導和支持劇院、劇場、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書店等主體延長夜間開放時間。北京“夜間消費”的科技感指的是運用光影數字技術升級智慧配套設施,營造炫彩沉浸的戶外場景環境,將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數字科技和城市美學結合起來。在“夜間消費”的便利度方面,將加快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服務圈,視情況延長營業時間,激發社區商業活力。
北京商業消費空間全面升級
2023年初始,包括DT51在內的多家新商場亮相北京,成為人們春節消費的新去處。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北京將有近20家新商場亮相,其中包括“體育+商業”模式的中體運動方城、面向年輕群體的北京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超30萬平方米的體量創新改造項目五棵松萬達廣場等。
就在去年年底,北京市規自委會同市商務局共同組織編制了《北京市商業消費空間布局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專項規劃》提出,203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中國潮”“國際范”“煙火氣”共融共生的國際消費中心示范城市。全市規劃打造4片國際消費體驗區、29個城市消費中心、84個地區活力消費圈和若干個社區便民生活圈。
規劃提出,北京商業消費空間的總體布局為“4+29+84+N”。規劃打造四片國際消費體驗區,以國際交往功能突出、傳統文化魅力鮮明的城市消費中心為依托,聯動輻射周邊地區活力消費圈,整體塑造王府井×西單×前門、CBD×三里屯、環球影城×大運河、麗澤×首都商務新區四片國際消費體驗區。打造29個城市消費中心,其中更新提升型17個,包括王府井、前門大柵欄等,新增培育型12個,包括西北旺、麗澤等。重點打造多元復合的公共活力中心,緊抓文化體育、生態景觀等資源特色,塑造新消費、新業態的多元消費場景。
構建84個地區活力消費圈,其中更新提升型37個,包括崇文門、東直門等;新增培育型47個,包括金鑼灣、馬連道等。重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需求,精準畫像客流人群。圍繞地區歷史文化、藝術創意、自然景觀資源,引領商業消費集聚區特色發展,重點結合新市鎮等重要節點,帶動地區活力提升。
同時,結合街道、社區,建設若干個社區便民生活圈。重點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保障型和品質提升型需求,重點塑造社群鄰里交往空間,引導商業消費發展重心向社區轉移,打通商業消費空間布局的“最后300米”。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認為,北京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還存在些許短板,其中就包括社區商業在品質上還有提升空間。
他認為,第一,社區商業不應該只是為老年人買菜服務,還應該用智能化的技術降低運營成本,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第二,社區商業應該有溫度有煙火氣,不是冷冰冰的,“它是一個人與人交往的中心,很多人到這里不僅僅是購物消費,更多的功能是生活的第三空間。”第三,可以采用共享化的創新商業模式,“社區資源比較稀缺,同時,消費者對很多服務有需求但消費頻次并不會很高。如果資源能共享,就可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行性更強。”第四,需要有更好的營商環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