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子
我家的軍人比較多,三個叔叔是軍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相繼步入軍營,弟媳婦也當過兵,嫂子的父親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參加長征的老紅軍,姐夫的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
算起來,我們家的軍人情結,要從我的祖輩說起。
新中國成立前,我的祖父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年幼的大姑“走親戚”,推雜物的八角車裝上檀木車軸,暗中夾帶一些八路軍需要的紙筆之類禁運物品,穿過國民黨管轄區域到灌云、漣水“八路地”送物資,在自己貼身口袋和大姑小辮子里藏一些傳單,帶回還是敵占區的家鄉散發,宣講新四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說他們是老百姓自己的軍隊,編唱一些“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民謠。
新中國成立后,祖父母慢慢過上了安穩日子。在他們樸素的認知里,大河淌水小河滿,有國才有家,國家需要人保衛的時候,匹夫有責。做人要有良心,要知道感恩,“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敬我一丈,我把人頂頭上”,這也是祖父母對整個家庭最質樸的家風教育。
父親姐弟成年后,祖父母積極送子報名參軍。大姑是女孩,不識字,從來女兵招的就少,自是沒有機會。三個叔叔先后如愿穿上軍裝,分別到內蒙鐵道兵部隊、蘭州軍區、北京衛戍區服役。
作為兄弟中老大的父親,沒能參軍入伍,始終是他的人生遺憾。從小受到“精忠報國”思想熏陶,幼年又親眼目睹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舉解放連云港的戰斗,他一邊跟著大人唱“黃九埝,燒吊橋,平山挖戰壕。山前山后打大炮,把國民黨打跑了”的民謠,歡慶解放,一邊萌生了長大也要參軍入伍、報效國家的夢想。
當時家鄉絕大多數青年沒上過學,缺少文化知識,給建國初期農村建設帶來諸多不便。父親上過私塾,念完初小,是鄉鄰眼里識文斷字的“小秀才”。組織上發現父親文化水平不錯,就安排他到鄉政府干文書,到了能夠報名入伍的年齡,與軍人失之交臂。
到了我們兄妹符合征兵條件,父親毫不猶豫支持哥哥、姐姐、弟弟進入福州軍區、南京軍區和上海空軍護校服役。二叔和四叔的女兒也相繼步入南海艦隊和海南武警總隊,三叔的兒子進入航空航天大學讀書。
家中陸續退役的軍人,退役不褪色,無論職位高低,積極投身地方工作,始終以一個兵的精神風貌,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逢年過節,一大家人常會聚到父親身邊,家長里短,談古說今。父親教育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要知道感恩,懂得回報。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按時參加村支部會,過組織生活。平時看電視、訂報紙、下載“學習強國”平臺,學習時政,了解時事。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熱心公益。在鄉村鋪設燃氣、自來水管道,改造工程線路,修路建房等涉及個人利益的公共設施建設工程中,主動上前做涉及人員的思想工作。家中常年人來人往,父老鄉親大事小情喜歡找父親這個老支書主持公道。父親80多歲高齡還被街道授予助人為樂模范。
我們知道,軍人情結不僅是穿上軍裝,做一名軍人,更是忠誠誠信,不畏艱難,勇于擔當,樂于助人精神的傳承。祖輩父輩樸素的世界觀、人生觀,如春風化雨,滋養著我們的精神,也影響著我們的孩子,為他們奠定人生基礎,使他們成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人。
我們一大家10來人穿上軍裝,既是不變的家國情懷,也是傳承著的優良家風,一直是我們引以為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