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王慧騏
楊老師今年八十多了,在河西一處很漂亮的小區住不少年了。但他總忘不了從小生活的老門東。
當時的老門東是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一些老南京的風情特色在那一片表現得最為突出。于是,楊老師用他所擅長的詩意的文字,再現存活在記憶中的關于老門東的點點滴滴。他用自己質樸的情感去描畫那一幅幅久遠的卻充滿著濃濃煙火氣息的老照片——他寫老街古巷里熱氣騰騰的老虎灶,寫大雜院里街坊四鄰在一塊吃飯、走動的身影;箍桶匠、補傘補鍋鋦碗的、磨剪子戧菜刀的……這些已在歲月的幕布上悄然定格的手藝人,重又帶著當年的風采來到我們面前。他寫少時再熟悉不過的長長短短、忽遠忽近、忽高忽低的賣小吃的吆喝聲,熱老菱、燙山芋、酒釀元宵、糖粥藕、小餛飩,炒元宵、干切驢肉、回鹵干兒……這些小吃攤的背后當然有著人物活動的場景和所處時代的背景,楊老師試圖通過這些具象來發掘歷史深處百姓生活的內核,讓人們在他所傳遞的這些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里,感受昔日街巷所彌漫的市井風情,和依稀可聞的時代足音。
已是耄耋之年的楊老師是那般動情地唱著他記憶中的《老童謠》——“一聲引兩聲,兩聲引十聲,十聲引出一臺童謠大合唱:‘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小娃兒穿過手臂高舉的城門,歡樂地去找‘橘子和香蕉’。”“‘腳趾腳趾扳扳,扳到南山,南山北,種小麥……’姐姐
的手指像根棒棒糖,小嘴巴伸伸縮縮,嘗著幸運帶來的絲絲甜蜜和歡笑。”充滿稚氣的孩子和那些耳熟能詳的方言童謠,編織出了一幅有著鮮明地域特征的風俗畫,讓我們在吟誦中情不自禁地與楊老師一道“和往事擁抱”。
在他這些大多發表在報刊上的寫老門東的散文詩里,我們能看到久違了的民風的淳樸。比如他在《天井》里這樣寫道——“街坊純凈:捧著飯碗,能嘗幾家菜香;一根馬頭牌冰棒,也能舔甜幾家小娃嘴巴。/鄰居善良:驟雨將至,晾曬的衣被,早有人幫你收起;不速之客造訪,你若不在,也有人為你熱情接待。”
在老門東一帶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楊老師,年輕時候有過二十多年的小學語文老師的經歷,之后被調到南京市教科所從事小學作文研究近二十年。由他首創的“小學作文TV教學法”和精心研制的《楊老師教作文》《作文真的有方法》等課件,在全國產生過廣泛影響;由他任主編的《新編小學作文詞典》《小學語文學習手冊》當年可謂一紙風行,暢銷一百多萬冊。退休后的這些年他依舊寫書編書,還常受邀去南京一些小學校給老師們講課。而他的那些寫老門東的散文詩則被許多老師拿來,作為一種鄉土教材講給孩子們聽,復又被一張張小嘴巴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