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張鷹
舊日居住的南京百子亭修舊如舊,既保留傅抱石紀念館、徐悲鴻故居等12棟珍貴的百年歷史建筑,又引入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南京新天地”。日聞夜夢,竟然夢到與母親到百子亭的井邊洗衣服,真是:一夢分明隨鄉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京人大多用水井。井水四季旺盛、清冽甘甜,冬暖夏涼,一口井可以滋養一個大家族、大院落數百口男女老少。
就像現在的“微友”,那時老老少少都有“井友”。井臺就是一個個“井群”,有一幫活色生香的“井友”,天天相見,宛如家人。
我家住在百子亭27號,隔壁大院里有一口掩映在老槐樹下的井。水井很深,井壁是用碎青石砌成。井口長滿了苔蘚和一些不知名的小植物,把井水映得愈加碧綠,像厚厚的琉璃,煞是好看。井口處有一圈石欄,就像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所說的“光滑的石井欄”,由于用的年代悠久,石板的井沿竟被繩子勒出道道深深淺淺的痕跡,讓人忍不住想摸摸那石欄是不是軟的。井臺很大,青石板鋪得雖然凌亂但塊塊溫潤如玉,赤腳走在上面,滑滑涼涼的很愜意。
盡管家有自來水,每晚母親還是去井臺。不僅是水溫怡人,更重要的是以井會友,一天的勞累和生活的煩惱,在愉快的交談和笑聲中化為烏有。尤其是星期天,她拎著積攢了幾天的待洗什物,我逞能而吃力地提著大木盆跟在后面。一路上,“大媽、大姐”的相互招呼不絕于耳,就像喜劇的開場,給人無限期待。
對我來說,期待的是母親的“井友”給我帶點什么稀罕的東西,比如一個小西瓜,一包香瓜子,有時還有更大的驚喜。母親她們的手忙碌著,嘴也不閑著,有時悄悄低語,有時又發出“嘎嘎”的歡笑,生命的活力和音韻,便從這井臺飄向四方。
夏日的夜晚,井臺是孩子們嬉鬧找樂的場所。孩子們常圍著井臺,等待著用桶吊在井里冰鎮著的西瓜或黃瓜。有年連續高溫天氣,熱得人如曬蔫了的草,那又涼又甜的井水就成了天然冷飲。有講究人家在井水里加點酸梅粉,也有的倒點醋,放點糖,又酸又甜又涼的飲料就成功了,沒有色素,沒有污染,絕對天然,喝一口,透心涼。“井友”們相互分享自己的杰作,清涼飲料的品種不斷推陳出新。
井臺像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像極了現今的微信群。孩子們離開后,光大膊的男子漢提著水桶來沖涼了,然后是穿著家制圓領衫、大褲衩的大媽和老婆婆,最后是姑娘媳婦們伙著“井友”來了,她們把一家人的衣服洗好了,碗筷涮好了,才拎上一桶井水回家。
少時“井友”,現今還有兩個在微信群里,我們每天“相見”卻沒了當年的光景,只有聊到井邊嬉鬧的往事,才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