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郁
前人談到京西,感興趣的多是舊時的遺跡。當年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名氣很大,所寫的“古道西風”處,現在還有人常去尋覓。言及京西歷史脈絡,可以上溯到很遠的年代,像北京猿人遺址即是。這個地方有些神奇,掩藏著不少舊歲遺產,熟悉現代文化史的人還記得民國讀書人到妙峰山采風的舊事,京西的神秘性,在云霧般的文字里飄來飄去。但這里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城里人未必熟悉。前些年作家凸凹先生的系列小說寫到房山的山山水水,才讓我知道一點那里的情形。而對于這個地方的民風、四季勞作、歲土塵心的立體感受,是讀到董華先生即將出版的《壟間擊缶》后才有的。
我最早接觸京西人,在二十七八年前,那時女兒所在的小學搞手拉手結對活動,家里來了一個房山鄉下的女孩,便感到郊區孩子與我老家山地的孩子過的是相近的日子。京西人講話有一點口音,燕趙的古風略含于此。后來認識凸凹先生,到他所在的地方走過一次,巧的是他與我女兒的那位小友是一個村子的人,樸素而熱情。房山、門頭溝一帶風光特別,人也有趣,因此吸引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張仃晚年住于京西山里,大約是想沾沾山里的仙氣。我與友人去造訪他時,見舍前山林競秀、草木蔥蘢,好像明白了老先生定居于此的緣由。
北方鄉下的民風大抵相似,但地區間的差異點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壟間擊缶》所記農時、民謠、節氣、人事,與我的故鄉略有不同,雜糅了許多元素。過去所讀北京地區風土志類的書,都有點士大夫的趣味,如《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燕京歲時記》,有讀書人自娛的愜意。董華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70歲時完成鄉土小志,寫出故土的百態,雜樹野草和各類人物都有可觀賞之處,多了鄉土人自審的目光。作者敏感于天地間的風雨痕跡,觸目處雜思種種,又能以鏡子般的筆映出時光深處的靈魂。這需要將自我進行對象化的打量,由回望過去到凝視自身,那鄉土的畫面里也隱含著作者的影子吧?
京西人的口語,保留了古人的動感與活氣。《壟間擊缶》記錄的許多片段都有意思。印象深的是農家的語匯,它們并不像一般方言那么土,有的還甚為文雅,說明燕趙之地的百姓受古風熏陶很深。比如谷雨節第一天下雨,房山人叫“天蒼雨”。天陰久雨,百姓做笤帚小布人掛在房上,名曰“掃天晴”,以求風來吹走濕氣。犁是農村必用工具,老百姓將“犁刀”叫作“犁鏡”,形象而詩意。有的詞語則簡約形象,比如將麻袋扛在單肩,謂“立肩”;橫在脖子上一掛,叫“臥肩”,就有點像繪畫語言了。京西古代出了不少名人,賈島就是房山人,他的那個“推敲”典故,今人猶在傳誦。漢字表達的音色感,在此是有著很久的傳統的。京西也有許多土語比較特殊,味道不同于漢語特色,比如“哈忽人”,指人有點異樣、智商較高。我疑心是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的痕跡,至于它是如何在這里形成的,這大概需要求教于方言研究者了。
鄉間社會是一本大書,劉紹棠寫京郊的運河是風俗畫的一種,每每有夢幻之色流出,似乎將諸多暗影都遮蔽了。劉恒筆下的京西土地,民風種種也透出憂傷,撇開其歷史隱喻不談,就民眾與土地的關系而言,是有另一種體認的。百姓對于土地與河流都有徹骨的感受,生命體驗呢,就帶出本原意味。我們現在的許多鄉土筆記,好像是繡出的花,樣子很好,卻是沒有味道的。好的鄉土作家描繪阡陌之態就有野草的氣息,人物與土地的關系寫得活而深。城里人要模仿此道,真的難矣。
大凡畫出鄉村世界風俗圖的,多少有些慈悲之心。人在草木間所悟,未嘗沒有文人要尋的道理,得其妙者,文字也是有滋有味。鄉土文學重在寫民俗之風,村里的鄉賢、半仙、郎中、媒婆、小販、車把式等等,都有不少難忘之事,有的甚至有傳奇色彩。在土地里待久的人,對于草木的分辨與莊稼的認識,整理出來都是學問。土地里的人保留著初民原生的內覺,這些都市里沒有的根性透出幾許人間真意。趙樹理、柳青都涉獵了此點。村民在看似單一的世界里刻畫出變化的風景,農民史也是中國文化史的核心點之一,想起來并非沒有道理。
法國學者伏爾泰有一本出名的書《風俗論》談及古中國風俗時,說語言、風尚一直沒有什么變化,這是看到了現象的一部分。但洋人要了解中國鄉下世界原色調的遺存,也并不容易。中國鄉下人看似遠離城里的文氣,對于天人之際的感受力卻不亞于讀書人,有的溢出了儒道釋的審美范疇。我在東北插隊時,與目不識丁的村民一起勞動,他們的生死觀和應對塵世困境的態度,是飽含著別樣的生命哲學的。《壟間擊缶》所寫車把式等行業人的“有自己的暗語”“行走江湖,博聞廣錄”,就智性而言,豈是一般城里人可及?許多中原作家對此體會很深,他們寫村莊的五行八作都各有哲學,其中江湖性與野性里的流韻,在京西的世界照例存在。中國民間的風水之跡與圖騰里的神靈之氣,細細品味其間的道理,都是難以道盡的。
擊缶于壟間,是個很好的意象。不妨想象一下:一個老者迎著山風,在田地中獨自擊缶而歌,那是怎樣驚人的畫面?面對蒼天的時候,心是敞開的,此為另一類的聲音,淡然之中,古風撲面而來。人到暮年,所思所想已經可以繞過道學的舊路,留下純然的東西。我們來到世間,與草木一般,都有周期。日月之下,無不轉瞬即逝。但人是有性情之光的存在,能夠記所由來,道其欲往,故常常有超然的靈思。即便是旋律單一,不成體系,也是可念可感的。文人心念于臺閣者多,樂于壟間者少,所以往往聽不見天籟。來自民間的人,勞其筋骨時又能參天悟地,在聲音里就有蒼涼而遼遠的隱含。由此也可以印證,帶著草香味的鄉間謠曲,總比市井里的靡靡之音要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