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錦明
三年前,我們去拜訪“美麗城管人”老陳。想就紀錄片的拍攝細節,跟他進行再溝通和商議。
簡陋的辦公室,朝南的一面白墻上,掛著三張藍底黑字的制度牌,下面橫放著一張古銅色的帶靠背的長條凳。我們就坐在長條凳上閑聊著。
老陳,阜寧人,年輕時是一個建筑包工頭,在武漢承包項目,當時手頭還是闊綽的。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幾個朋友相約去災區,他突發慈悲,領養了三個孤兒。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我們的建筑行業也迎來了寒冬,老陳拿不到工程款,又沒有新的項目,無奈抱了一身債回到了老家,做起了環衛駕駛員。公司依他的要求,給他安排二個人的活,一個人沒日沒夜、不怕苦不怕臟,拿了二份工資。盡管如此,四個孩子一個鍋里吃飯,一張床上睡覺,在老陳和妻子的守護下,長成了一片小樹林。
在與老陳溝通之前,我們已經跟老陳的經理聊過,希望能拍到老陳四個孩子聚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的景象。老陳跟經理說,拍他就行,希望不要打擾到孩子們。我們也體諒老陳的良苦用心,不愿撕開那個已結疤的傷口。在與老陳的交流中,我們還得知,其中一個小孩已經在蘇州成家立業,還生了第三代,老陳的老婆剛剛去蘇州帶孩子了。我們又跟老陳建議,能不能拍個與小孩視頻聊天的場景,看到老陳面露難色,我們連忙說,那就多拍一些擦拭拖車、清運垃圾、駕駛車輛的場景……
臨別之前,我們提議,拍個合照,一面白墻、三張制度牌,長條凳前,我們筆挺地站著,老陳瘦瘦高高的,臉有點黝黑,剪著一頭魯迅先生常留的短發,藍條子的長袖、西褲筆挺,皮鞋上沒有一點灰塵。
這就是我們跟老陳見過的一面。后來,在“美麗城管人”頒獎典禮上,紀錄片在播到老陳那段的最后,打了一行字,“他領養了三個汶川大地震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