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婷
氣溫驟降,路上的行人都裹在厚厚的羽絨服里。我圍著圍巾,頭頂一陣涼涼的,趕緊把羽絨服帽子立起來戴在頭上,雖然遮擋了些兩邊的視線,但總覺得熱乎了些。
思緒又飄到了童年時代。我的家鄉在四川,冬月開始,每家每戶便從旮旯里翻出了“取暖神器”——烘籠。村里的老人們絕大多數都會編織烘籠。事先用鋸子把砍回來的竹子鋸成段、用彎刀削去竹屑、破開劈條,接下來將竹篾條大小處理均勻。接下來開始搭框架,將底部固定好的篾條向上彎折,竹條纏繞穿插編織成籠子狀,中間托一只紅泥陶缽,籠子中下部竹條編得很密很結實,中間編織稀疏呈網狀,就像一個胖胖矮矮的小孩撐破了衣服。再往上看,上面開著圓形的邊口,上方安一條拱橋狀的提手。
在寒冬臘月的時候,我經常手腳冰涼。母親在做飯燒火的時候,就用火鉗將灶孔里燒透的木炭夾進烘籠的陶缽里,有的木炭太大了,還需用火鉗弄小一點。接下來用鏟灰的小鏟子鏟一些炭灰覆蓋在紅紅的木炭上。如此,烘籠便能持續好幾個小時發熱了。烘手暖腳,貼近烘籠,便是貼近了溫暖。
一家通常只有兩個烘籠,家里人相互傳著烤火。有時候家里來了客人,那么最先讓給客人烤手取暖,家鄉人都很質樸很講禮數,一個烘籠在你推我讓中傳遞著溫情。
在烤烘籠時,順帶可放一些花生、小紅薯,烤著烤著,便聞到了花生的香味、紅薯的香味。一家人聚在一起,拉拉家常,烤著火,吃著烤花生、烤紅薯,溫馨極了!
如今,烘籠已然慢慢地遠離我們的生活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美觀又輕便的熱水袋、暖手寶、取暖器、空調等等,冬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凍手凍腳凍耳朵,但那樸素的溫暖的烘籠伴隨著親情、鄉愁,卻一直溫暖著我的心。我眷戀著它,同時也是眷戀著一段溫暖的歲月、一份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