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秋水瀲滟
映照千年塔影巍峨

11月9日
在這秋意漸濃之際
“西游承韻?塔閱千年”主題閱讀活動
在秋色如畫的大圣湖畔
詩意啟幕

湖光為卷、塔影做簽
西游的奇幻想象
與古塔的厚重歷史
交織于翻動的書頁間
歷史在秋色里流動
文脈在書香中傳承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知名作家蔡驥鳴、中國西游記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徐習軍、市文保學會副會長張義成、知名文化主播郭瑩等嘉賓,以“挖掘文化價值、傳承優秀傳統”為核心,采用“直播 + 專家講座 + 詩歌誦讀”的多元形式,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沉浸式閱讀之旅。

活動伊始,市文物保護學會副會長張義成與文化主播郭瑩以大圣湖為天然背景,循著一路斑斕秋色,從建筑特色與自然景觀融合的獨特視角,解讀阿育王塔的文脈傳承“密碼”。沿途更有古風裝扮的詩人伴著悠揚古箏旋律,誦讀歷代詠塔詩詞,詩情畫意霎時撲面而來,讓現場游客和線上觀眾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大圣湖靜臥于花果山腳下,宛如一顆澄澈的寶石鑲嵌在群山環抱之中,閃耀著迷人光彩。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生態與人文共生的絕佳范本。

漫步湖畔,鳥鳴啾啾入耳,湖光山色入畫,恍若置身人間仙境一般。這里湖水清澈、水草茂密、魚蝦充足,為數十種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每到冬季,上萬只候鳥成群遷徙至此,棲息覓食、繁衍生息,讓大圣湖變身生機勃勃的“候鳥天堂”。

移步大圣湖畔的阿育王塔下,市地方史研究專家徐習軍沿著海清寺內的文化長廊緩步前行,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詳細講解海清寺的建寺歷史、重修歷程與建筑特色,深入剖析阿育王塔的建造背景及其與西游文化的深厚淵源。隨后,市民宗局副局長蔡驥鳴將視角聚焦于古塔承載的佛道教文化意義,從多元文化維度,闡釋這座千年古塔積淀的歷史價值。

海清寺阿育王塔,俗稱“唐王塔”,是蘇北地區建塔最早、塔高第一的石塔。這座九級八面樓閣式磚塔挺拔秀麗、腰檐環繞,氣勢蔚為壯觀。古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逾千年。據文獻記載,海清寺前后歷經18次大小地震,連同附近地區明顯有感的地震約25次,雖飽經風霜磨難,但主體建筑卻始終巍然屹立,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

古塔原建于海清寺正殿前,明《隆慶海州志》曾記載其“峻宇修廊、萬山環拱、浮屠九級、矗兀層霄”,足見古時海清寺的巍峨盛況。如今海清寺雖不復舊時模樣,但這座古塔依舊聳立在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下,靜靜訴說著歲月故事。

更為珍貴的是,塔內供奉著佛陀真身舍利。1975年,阿育王塔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晚唐風格的硯石函、銀匣、銀精舍、鎏金銀棺、汝窯瓷瓶及琉璃瓶,瓶內裝有“舍利子”,銀匣中則藏有兩顆“佛牙”,每一件都見證著千年的信仰與文明。

歷代文人墨客皆為這座古塔傾倒:明代顧乾在云臺山《三十六景圖》中贊其“古塔穿云”;清代黃申瑾在云臺山《二十四景圖》中稱其“塔影團圓”。

而“塔影團圓”更將古塔與紀念唐僧一家的團圓宮相連,讓它與西游故事的淵源愈發深厚。宋元時期流傳的陳光蕊、江流兒(唐僧)傳說,以及陳子春救龍王、娶龍女育三元大帝的神話,在元末明初被楊景賢寫入《西游記雜劇》,讓唐僧化身“海州人”,后又經吳承恩融入百回本《西游記》,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正是這些奇幻傳說與錦繡詩文,為古塔的一磚一石、一瓦一木注入了不一樣的“靈魂”,也為今日的我們架起了與歷史對話的橋梁,讓我們得以在字里行間,領略千年古塔的不盡風采與深厚氣韻。

大圣湖與阿育王塔
在花果山腳下交相輝映
奏響自然與人文的完美共鳴
湖以水為魂,映照千年塔影
塔以山為骨,見證湖光變遷
讓我們一起閱讀塔“韻”
續寫這份古老傳奇的嶄新篇章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