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做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的學習教育工作,根據市委統一安排,我市社科理論界積極行動,通過召開學習座談會、征集理論文章等形式,推出一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研究闡釋成果。這些成果或從宏觀視角闡釋著作的思想體系,或聚焦“人民至上”立場探尋治國理政智慧,或圍繞理論普及闡述社科工作的時代責任,或結合教育、科技、人才等主題探討立德樹人與高質量發展路徑,部分成果還注重將黨的創新理論與連云港市情實際相結合,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港城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尋理探源、貢獻智慧。 特遴選部分理論成果予以刊發。希望文章能引發讀者思考共鳴,共同推動學習宣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走深走實,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港城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品德修養筑基: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價值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單獨成章進行布局,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設專題闡釋“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為新時代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提供了戰略性指引。在推進三者協同發展的進程中,品德修養教育起著基石作用,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深度與高度,關乎國家發展的根基與未來。
一、品德修養筑基的理論內涵。“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根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在于立德。”總書記深刻闡明了品德在人才成長中的核心地位。一個人即便專業知識卓越,若缺乏良好品德修養,也難以成為真正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唯有將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堅定的道德實踐融為一體,才能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實現自我價值。將品德修養貫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全過程,才能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肩負起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
二、品德修養筑基的實踐路徑。從德育過程理論看,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辯證統一的過程。學校應建立“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培育體系,形成教育引導向公共道德培育轉化的持續動力。需強化各級學校德育工作機制,完善德育評價體系,將德育成效納入辦學質量考核,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教育過程中要遵循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推動個體品德養成向社會公德培育、理想信念塑造遞進發展,實現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同時要強化社會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轉化為當代德育話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為個體品德內化提供精神滋養。
三、品德修養筑基的價值啟示。品德修養作為個體安身立命的核心要素,深刻決定著人生發展方向與高度。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凸顯了品德養成的基礎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將公民道德建設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表明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依賴品德修養的規范性力量。當道德規范內化為社會成員的行為自覺時,就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基礎。廣大人民群眾的品德修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將道德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深刻揭示了道德力量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基石作用。因此,必須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全過程、各環節,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李傳江 連云港師范學院副院長、教授,市社科聯兼職副主席)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