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王宇 徐歡 周莉 宋夢凡)近日,海州區申報的《“巷理事”基層治理服務品牌》獲評省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成果提名獎,是我市唯一獲獎單位。近年來,海州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古城實際,因地制宜打造“巷理事”基層治理服務品牌,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新動能。實際上,海州區多個街道都在積極探索黨建與發展的有效結合點,摸索新型社會治理模式,推動街道黨的建設和業務工作相融并進、同向發力,把穩基層治理“方向盤”,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聚力。
修自行車、查煤氣、買物資……超1300次服務,海州街道通過“小巷鄰里議事”和“5分鐘入戶服務”,快速響應居民需求,把便利送到居民身邊。這自然離不開海州街道“巷理事”在小巷的扎根,他們收集居民關心的大小事,帶動更多黨員骨干、街巷能人、居民組長加入進來,為社區黨委掌握日常情況,開展各項幫扶工作提供堅強保障。而面對居民的難題,“巷理事”積極整合資源,邀請共駐共建單位的骨干力量加入“巷理事”,把黨的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助推社區治理的強勁動力。據該街道負責人介紹,他們每月邀請法官開展法律幫扶,幫居民化解法律疑惑,與醫院合作,為近500位老人免費體檢并建檔,尤其關愛獨居、空巢老人,舉辦各類多彩活動,豐富老人精神生活。
引進紙巾盒組裝、魔術玩具封裝、仿真草皮制作等10余個項目,為10余名殘疾人開拓了家門口就業通道,這是幸福路街道江化社區深化“幸福里”黨建助殘品牌的成果,也是該街道推進“一社區一品牌一特色”建設的縮影。近年來,辛福路街道充分發揮黨工委軸心作用,統籌協調各方資源,以點串線、以線連片,匯聚基層治理的“紅色動能”。除江化社區外,文化社區依托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深挖就業“蓄水池”,推動“舒心就業”服務終端直接延伸至居民家門口;西大嶺社區探索黨建引領智慧養老新路徑,打造生活、服務、文化、法治、能量“五圈”養老模式;幸中社區圍繞兩新、工會驛站、物業治理等方面,打造“紅印幸中 幸福其中”黨建+基層治理品牌;幸南社區以志愿服務為抓手,深入挖掘社區“合伙人”,建強共融共享服務平臺,打造有溫度的幸福港灣。
作為古城韻味濃郁的街道,南城街道則構建了“服務矩陣+人才港灣+治理創新”三位一體的黨建工作體系,通過深入實施“精網微格”工程,打造了一批具有引領性、示范性的亮點網格,全力激發基層治理效能。該街道負責人介紹,南城街道不斷完善“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街巷)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基層治理四級組織體系,推進陣地矩陣實用化、服務供給精準化、治理體系現代化。此間,該街道深化“黨建紅色聯盟”,聯合共建單位開展便民服務,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化“紅管家”志愿服務隊建設,建立鄰里議事機制,立足“黨建+”鄰里中心項目建設,用好百穗餐廳、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殘疾人之家等陣地,實現資源與需求的精準對接,形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南城模式”,譜寫基層善治新篇章。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