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 浩學 司偉) 地球上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脈——抗日山,位于我市贛榆區西部的蘇魯交界處,是新中國成立前興建的全國第一座“抗日烈士陵園”。1941年至1944年間,八路軍115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和濱海地區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冒著敵人的炮火在贛榆境內的馬鞍山上興建抗日烈士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等紀念建筑物,1944年7月7日陵園初建成功時將“馬鞍山”更名為“抗日山”。陵園內先后建有1638座抗日烈士墓,安葬1800多位抗日烈士的忠骨,銘刻3576位抗日烈士的英名。該陵園成為蘇魯兩省名聞遐邇的紅色革命勝地。因此,位于抗日山下的蘇北革命老區贛榆區抗戰老兵甚多,直到80年后的今天仍尚有百歲抗戰老兵八名。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聚焦這些人民英雄、國家功臣。
八十年前,烽火連天,山河破碎,無數英雄兒女挺身而出,用熱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我們永遠銘記的英雄。如今,歲月流轉,當年意氣風發的抗戰英雄已至暮年。但他們的眼神中,依然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他們的講述里,依然回蕩著不屈的吶喊。今日發布這些抗戰老兵的肖像,既是對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對抗戰老兵們最崇高的敬意。
每一幅肖像,都定格了抗戰老兵的音容笑貌,他們雖已面容滄桑,垂垂老矣,但那股子精氣神仍依稀可見。他們的精神和肢體的創傷,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更看到了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無畏精神。這組肖像的背后,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所謂英雄,是平凡人在關鍵時刻作出不平凡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永遠值得被敬仰。
我們為老兵留影,不只是定格容顏,更是捕捉民族的精神密碼。當和平年代的陽光灑滿窗欞,這些面孔提醒著我們:哪有歲月靜好?是有人驅趕豺狼虎豹。愿這些肖像成為民族的不滅靈魂,讓抗爭的勇氣、團結的力量,永遠在華夏兒女的血脈里流淌。
目睹著這組肖像,仿佛走進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一張張飽經滄桑卻又堅毅不屈的面孔,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都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我們從中看到了老兵們對祖國的忠誠,對和平的向往,對戰斗和勝利的執著與追求。
他們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讓我們以抗戰老兵為榜樣,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勵志傳承,讓這份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

1945年4月入伍的106歲的抗戰老兵贛榆區黑林鎮南康邑村王文彬正在講述當年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1944年入伍的96歲的抗戰老兵陳接才在贛榆區城西鎮西朱堵村家中頤養天年

1945年2月入伍的98歲抗戰老兵贛榆區金山鎮佃馬場村韋世記僵硬的手臂依然劃出標準的角度,這個久違了的軍禮卻來得如此麻利。

1944年入伍的96歲抗戰老兵宋永根在贛榆區班莊鎮古城村家中高興的接受采訪

當講述戰友犧牲的情景時贛榆區墩尚鎮青園村98歲的抗戰老兵胡龍勝悲痛欲絕情緒失控

1945年2月入伍的97歲的抗戰老兵李傳良在贛榆區青口鎮東南莊社區家中頤養天年

1945年8月入伍的93歲抗戰老兵青口鎮黃海社區錢興富正在贛榆區中醫醫院療養

1943年10月入伍的101歲抗戰老兵贛榆區二工局離休干部梁培強正在區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