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張義祝 黃濤)東??h白塔埠鎮的田間地頭,水稻綠意盎然、長勢喜人。農田旁,新建的智能節制閘靜靜矗立,循環泵站正將灌溉尾水回收凈化,再次輸送至農田——“一水多用”不再是口號,而是眼前真真切切的現實。這一切,正是我市推行“四水四定”水資源管理制度帶來的生動縮影。
自東??h、贛榆區被列為全省水資源剛性約束“四水四定”試點地區以來,我市緊緊圍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率先探索出一條從“水資源約束”轉向“水資源保障”的創新路徑。如今,試點建設已近尾聲,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亮點經驗在全市落地生根。
農田退水“循環上崗”
萬畝良田“飲肥水”
什么是“四水四定”?簡單來說,就是一切發展要以水資源為前提——城市規模、土地開發、人口數量、產業布局及類型,都不能越過水資源的“天花板”。而農業,正是落實“以水定地”的關鍵領域。
在白塔埠鎮8000畝農田灌溉尾水循環利用試點區,新建的10套智能一體化閘門系統和修繕好的6座泵站,打造了一個“尾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養分再利用”的灌溉新場景。村民于志國說:“以前水放完就流走,現在能回頭利用三四次,省水又省心!”
據了解,該縣實施尾水治理項目,僅白塔埠一鎮,每年就可節約新鮮水450萬立方米。全縣推廣后,總節水量預計將達5000萬立方米。
同樣,贛榆區范河灌溉片區的退水治理項目覆蓋青口、沙河等6個鄉鎮18個片區近3萬畝農田,通過管網改造、生態塘堰建設等舉措,實現退水凈化回用。不僅如此,市水利部門總結東海縣、贛榆區經驗,出臺《連云港市農田退水循環利用細化實施方案》,全面推廣農田退水循環利用舉措。如今,灌云縣五圖河農場、灌南縣新集鎮、海州區板浦鎮等地紛紛跟進。
截至目前,全市退水循環利用覆蓋面積超20萬畝,真正實現了“節約出水資源,節余出發展空間”。
非常規水“進城入港”
“第二水源”反哺多域
如果說農業節水是“節流”,那么非常規水利用就是“開源”。
在贛榆經濟開發區,一片占地約77畝的尾水凈化濕地已成為“廢水變資源”的典范。走進其中,蘆葦隨風輕曳,再力花與千屈菜錯落生長,儼然一座生態公園。項目負責人皇甫超介紹,這里構建了一個五級生態自然凈化系統,每天有約2.1萬立方米達標尾水從污水處理廠輸送至此,通過植物根系與介質填料的自然凈化,出水水質大部分可提升至地表水準Ⅳ類標準,每年可為區域增加600萬立方米的水源,補充生態用水。
再生水作為非常規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效率利用也邁入“新賽道”。今年8月,連云港港口集團與光大水務(墟溝廠)簽署協議,計劃通過鋪設約10公里管網,將達標再生水輸送至港口用于噴淋等用途,日供水量4萬噸,未來還將逐步拓展至城市綠化、市政雜用和工業冷卻等領域。
此外,徐圩新區5萬噸/日高品質再生水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建成后可向田灣核電站直供脫鹽水;灌云臨港產業園勝海水務再生水廠計劃于2026年建成,年處理能力達1095萬立方米。全域再生水設施“南北中”協同布局加速形成。
非常規水源的高效利用,將進一步豐富我市“多源共濟”的供水格局,助力重點區域水資源保障能力再提升。
系統治水“開良方”
破解崗嶺“缺水題”
西部崗嶺地區一直是我市水資源配置中難啃的“硬骨頭”。地勢高、蓄水難,河流少、水源遠,水資源緊缺長期制約著當地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然而,隨著“四水四定”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一套系統治理、因地制宜的“水方案”正逐步打開局面。
為徹底摸清癥結,市水利局成立專項調研組,多次深入東海、贛榆、灌云等地的崗嶺鄉村,與鄉鎮干部、種糧大戶們面對面交流,傾聽民意、共商對策。調研不僅帶回了厚厚的一手資料,更收集了大量來自基層的迫切呼聲和務實建議。
“我們既要建小水庫、小水壩蓄住水,還要打通供水河道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同時要注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減少浪費?!笔兴炙Y源處高級工程師孔艷說?;谠鷮嵳{研,一套“開源與節流并重、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結合”的系統方案日益清晰——在“開源”上,重點推進區域性蓄水補水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調蓄和供給能力;在“節流”上,積極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因地制宜推廣高效節水設施和技術,全面提升用水效能。
這批從試點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與模式,將成為我市“十五五”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全面提升西部崗嶺地區抗旱保供能力,助力西部崗嶺真正實現“以水定產、因水而興”。
從城市到鄉村,從農業到工業,市水利部門以“四水四定”為筆,以敢拼實干為墨,在水資源剛性約束實踐中繪就了一幅“約束變保障、短板變跳板”的高質量發展畫卷。接下來,我市將繼續深化“四水四定”制度實踐,優化配置、調整結構、筑牢水安全防線,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