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連云港,有這樣一位盆景藝術家,他以對盆景的熱愛為筆,以精湛的技藝為墨,在盆景藝術的天地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他就是薛以平,一位從華中農業大學園林專業走出的高材生,用30多年的時間,將盆景藝術從個人興趣發展成為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傳承非遺的重要力量。

癡迷藝術,探索創新之路
薛以平自幼對盆景藝術情有獨鐘,這份熱愛在他求學于華中農業大學選修園林專業時得到了進一步的滋養。從藝以來,他始終秉持著內修思想境界、外修技法的理念,將自己對藝術的感悟融入每一盆盆景的創作中。

薛以平作品《凌風知勁節》樹種:黑松
黑松盆景是薛以平的專長領域。他獨創的“黑松盆景定向培養法”,堪稱盆景培育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傳統黑松生長極為緩慢,成型時間漫長,而他的方法不僅使黑松生長速度較常規培養提高3-5倍,大大縮短了成型時間,更依據線條形式美規律定向布線,讓培養出的黑松盆景素材藝術價值大幅提升。這一創新為黑松盆景的產業化開發開辟了新道路。

薛以平作品《山林舞曲》樹種:雀舌羅漢松
為了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盆景愛好者和從業者,薛以平將多年的研究心得撰寫成系列論文,如《黑松盆景的定向培養及創作》《“線”在黑松盆景定向培養及創作中的應用》《黑松盆景的線條美》等。這些論文相繼發表在《花木盆景》《中國盆景賞石》等業內權威專業雜志上,多篇更是刊登在頭版頭條位置。這些文章構建起黑松盆景從素材培養到作品創作再到審美鑒賞的獨立系統理論體系,為黑松盆景藝術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肥料研發方面,薛以平同樣展現出非凡的創新精神。經過10多年無數次試驗對比研究,他成功研制出盆景園林高效有機肥“薛氏藝肥”(注冊商標),填補了國內盆景專用高效有機肥的空白。該肥富含大量有益菌,營養成分全面,能有效改善盆土板結狀況,預防盆景爛根現象,為盆景植物根系生長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營養。“薛氏藝肥”已在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蘇等省份的眾多盆景園廣泛推廣應用,效果顯著,深受用戶好評。

薛以平作品《鳳舞龍飛王氣蟠》樹種:黑松
理論實踐并重,屢獲佳績
薛以平深知,盆景藝術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撐,更需要實踐的打磨。他勇于創作實踐,將祖傳古法與現代盆景藝術審美要求相結合,創新改造出一系列實用技法,如“微創開槽拿彎法”“定向培養法”等。這些技法在當地乃至周邊省份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成為眾多盆景創作者的得力工具。

薛以平和時任中盆會常務副理事長李克文先生(左一)交流盆景技藝
憑借著扎實的技藝,薛以平創作的盆景作品在各類展覽中屢獲殊榮。先后獲得省級以上展覽獎項30多項,其中國家級金獎就有9項。在盆景創作競賽領域,他同樣成績斐然。近年,他先后4次參加省級以上盆景職業技能競賽,均獲金獎。其中,2019年全國盆景職業技能競賽中,他更是以總分全國第一名的成績驚艷全場;2020 年第一屆全國盆景職業技能競賽,他理論成績全國第一名,總分全國第三名(樹木組)。

薛以平與國內著名盆景大師趙慶泉合影
在創作過程中,薛以平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他堅持以理論指導實踐,又從實踐中汲取經驗,豐富和發展盆景藝術理論。近5年,他在全國知名專業雜志上發表了高質量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觀物取象——盆景藝術創作靈感的源泉》《文人樹審美的超越性》等多篇論文刊登在《花木盆景》頭版頭條位置。此外,他以儒、道、禪等傳統美學為理論基礎,獨立撰寫了50多萬字的盆景藝術理論專著《盆景美學與創作技法》。這部專著系統闡釋了盆景美的來源、本體、形式、結構、創造及鑒賞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對盆景審美及創造的前瞻性美學命題進行了深度挖掘與闡發,填補了盆景美學的空白,受到鄭永泰、韓學年、劉傳剛等眾多盆景藝術大師的高度贊揚。

國際盆景協會80多位藝術家參觀天藝盆景園,時任中盆會理事長、BCI中國區主席陳昌先生為天藝盆景園題詞
傳承技藝,帶動產業發展
隨著薛以平在盆景藝術領域的聲名鵲起,前來請教、咨詢的人絡繹不絕。他始終秉持著毫無保留的態度,細心解答每一個問題,并經常上門進行現場指導和制作示范表演。為了更系統地培養盆景人才,他編寫了《黑松盆景定向培養及藝術創作》培訓講義,對本地會員開展系統技法培訓。

薛以平和著名國畫大師劉燦喜先生在天藝盆景園合影
經他悉心培養,來自江蘇、湖北、山東等地的10多名學員,如今都已在盆景領域嶄露頭角。他們有的學成回鄉創業,有的成為國內大型專業盆景園的技師。其中,回到家鄉創業的學員不僅依靠所學技藝實現了自身致富,還發揮了幫帶作用,為當地盆景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在薛以平及其三位徒弟的帶動下,東海縣雙店鎮盆景產業園,從無到有,用8年多時間發展壯大。如今,該產業園已從中心區的1000畝規模擴展到周邊鄉鎮,總規模超8000畝,大中小盆景保有量達數百萬盆(株),產業規模數億元,讓當地眾多花農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在他的影響下,東海縣短短幾年間就從盆景零基礎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盆景產業大縣。
薛以平在盆景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對盆景產業發展的卓越貢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2021年12月,薛以平盆景藝術被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列為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他本人也被批準為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9月,他被連云港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及連云港市人社局聯合授予“連云港市‘金鑲玉竹’鄉土人才工作室領辦人”榮譽稱號。

國際盆景大師頒證儀式(左4為薛以平,左9為國際盆景協會主席佛蘭克,左11為中盆會理事長陳昌)

薛以平被國際盆景協會(BCI)授予國際大師榮譽稱號
2023年,他以全國第一名成績(綜合評比考核)被國際盆景協會(BCI)授予國際大師榮譽稱號,2024年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聘為專家組成員。

薛以平在全國盆景學術會議上做黑松定向培養專題報告

薛以平的盆景藝術之路,是一條從興趣出發,不斷探索創新、傳承發展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不僅提升了盆景藝術的創作水平和理論高度,更為盆景產業的發展和文化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藝術家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與堅守,對創新發展的追求與擔當。相信在未來,薛以平將繼續在盆景藝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創造更多的精彩,為盆景藝術的發展書寫新的篇章。(通訊員 于谷雨)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