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陽 通訊員 王哈莉)9月22日,贛榆高級中學經濟開發區校區的高三年級學生小王在食堂就餐時,一掃飯卡,他發現飯卡里面多了440元。看到信息的那一刻,這位自幼失去雙親的少年眼眶微微泛紅。當天,該校有77名學生的飯卡里都收到了一筆特殊的就餐費用,這筆總額1.8萬元的補助,以最安靜的方式精準發放到最需要幫助的學生手中。
幼年時,小王的父親因工地意外離世,母親又不幸罹患腦干惡性腫瘤病逝,生活的重壓曾讓他一度陷入迷茫。此前,在食堂里,他畏畏縮縮,不敢點葷菜,而學校的暖心之舉,恰似一束光,為他驅散了陰霾。
沒有公開的儀式,沒有名單的公示,這份 “無痕幫扶” 既解了困境學生的燃眉之急,更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青春期學子的自尊心。“在平等、寬松的校園氛圍里,受助學生無需直面‘被幫助’的標簽,只需安心投入學習,這正是我校對 ‘立德樹人’教育真諦的生動詮釋與踐行。”該校校長王飛介紹。
與傳統資助模式截然不同,該校創新構建的“無痕幫扶”機制,將幫扶的精準性與人文關懷提升到了新高度。該機制以“大數據分析+實地走訪”雙軌并行為核心,通過智能系統分析學生食堂消費數據,精準識別每餐消費水平顯著偏低、可能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同時,該校在開學后同步開展“萬師訪萬家”活動,組織教師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學生家庭,在與家長的促膝長談中全面掌握真實經濟狀況。這種“線上數據篩查+線下人文印證”的雙重驗證模式,在確保幫扶精準性的同時,也避免了傳統公示可能帶來的“標簽化”傷害。最終確定的77名受助學生,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到了飯卡充值。
王飛表示:“教育的溫度體現在細節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吃飽飯,更要讓他們在校內挺直腰板。”“無痕幫扶”的精妙之處在于其全流程的隱私保護設計。從初篩到確定名單,所有環節均在極小范圍內進行;補助發放直接通過飯卡充值實現,不舉行任何形式的公開儀式;補助金額根據家庭困難程度分為440元、220元、110元三檔,學校承諾將持續幫扶至學生高中畢業。這種幫扶模式有效消除了受助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在平等的校園氛圍中安心學習。
據了解,此次發放的補助僅是9月份的,在本學期的每個月,這77名學生的飯卡里都會收到補助。小王說:“這440元不僅能讓我一個月在食堂吃得飽飽的,還能在校內超市買一些文具。”
據介紹,在“無痕幫扶”的基礎上,該校還構建了多元化的資助體系。校內資助包括每學期24萬元的助學金(資助96名貧困生)、5.1萬元的獎學金(上學期發放135筆)以及寒假“暖心工程”家訪慰問;同時積極拓展社會資源,獲開發區城發集團資助35名學生。政府資助方面,上學期通過省平臺資助352人,并為高三貧困畢業生爭取多項升學資助。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