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戰略支點城市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存續著自西漢至宋代的書法藝術瑰寶,形成全國唯一未斷代的古代書法文脈體系。本次展覽通過臨摹與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展示西漢《神烏傅》、新莽《蘇馬灣界域刻石》、東漢《東海廟碑》、唐代《郁林觀東巖壁紀》、宋代《三絕碑》等以簡牘、石刻為代表的古代書法藝術成就,推動傳統文化當代轉化,構建地方文化傳播新范式。 書家簡介: 章儀來,字止盦,號崇漢堂主人,1973年生,江蘇海州人氏,祖籍沭陽,師侍津門大家龔望弟子趙永昌、趙子玉父子及藍云弟子鄭爾非諸先生。 2015年始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朱培爾書法篆刻工作室。2023年拜仇高馳為師。 現為江蘇書協會員,天津印社會員,南京印社會員,海州印社社長。泰山學院書法研究院客座教授。民革連云港中山國石館館長。 作品賞析











墨海連韻 山川化境
□王雪峰
墨香浩渺,一硯容納;
書脈賡續,半山銘記;
氣韻生動,筆連山海;
文啟蒼梧,有鳳來儀。
這是章儀來先生對
“墨海連韻”的解讀,
納書法文脈,連山海稟賦,
他的觀察、思考、創作,
始終扎根于無比熱愛的港城大地。
鐫刻土地之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踏堅實的大地。”
連云港的神奇浪漫,源自文化的豐厚瑰麗。章儀來研究發現,從遠古石刻的符號,到碑帖簡牘中的書法,滋養了這方土地延綿不斷的文化脈絡。
桃花澗“東方天書”的線條,刻下先民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始皇立石“秦東門”,擘畫規則的邊界;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諸神,在漢代見證了“海上絲路”的繁華;郁林觀的“東巖壁紀”,在唐朝便寫盡云臺迤邐……宋時的《祖無擇三絕碑》、明時的《登青峰記》、清陶澍的“半半居”、民國的“抗日石刻”——青山如訴,源遠流長,書體豐富,文以載道。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浩無聲。章儀來對港城碑帖簡牘的研究,凡30余年,把30余萬字論文寫就山海之間,其中他心儀秦漢,刊發10余萬字論述,影響深遠廣泛。
他拂過每塊崖壁,他會給你講“神烏”的故事。兩千多年前,掌握文字的官員和讀書人,用細小的毛筆,在竹簡上寫下春和秋、祀與戎。他們還寫下《神烏傅》,用六百余字的禽鳥寓言,折射社會現實。1993年,《神烏傅》在東海尹灣出土后,考古界、文學界、書法界為之震驚,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漢賦實物。今日讀來,故事依然直抵人心,更讓人震撼的是草隸的高古秀美,沉睡了兩千多年,在某一個黎明醒來,依然能看見瞳底的波瀾,聽見熱切的歌。
匯聚文化因素
收千載燦漫,納萬頃汪洋。藝術家的文化滋養,來自天賦,更來自久久為功的積累。章儀來的積累,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與石有因。
臨石而書,雄健蒼莽。秉承“不入漢不能成為書家”的藝術主張,章儀來觀石門野鶴閑鷗,乙瑛冠裳佩玉;嘆史晨沉古遒厚,西狹雄邁靜穆;慕曹全秀美飛動,張遷方整爾雅……他博觀約取,在紙面上追尋金石刻鑿的韻味,探索林泉高致的境界,成自家氣象。前不久,章儀來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展“2025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中,向市圖書館捐贈書法作品《東海廟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聲流金石”叩擊文明,實現“紙落云煙”勾連古今。
刻石為言,出神入化。章儀來擅刻,從秦篆入手,有漢印姿彩。他注重布局嚴謹,強調虛實對比,壯如鼓劍,細如抽繭,追求方正樸茂、蒼拙渾厚的氣韻。2021年,“有鳳來儀”章儀來書法篆刻臨創展,在泰安舉辦,刀筆共舞,山海相連,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盛事。
采石泰山,蔚為大觀。泰山石質樸渾厚,線條奇幻,“泰山石敢當”習俗傳承著對靈石的崇拜,是驅邪避惡、祈福平安的載體。章儀來收藏泰山石1萬余方,建“民革連云港中山國石館”,成為連云港民革展示傳統經典文化,溝通臺海,擴大朋友圈的重要載體。他眼中的泰山石以雄渾見精神,以樸厚顯品質,以堅毅知氣節,以圓融懂變通,可謂“人如其石”。
摹繪內心交響
章儀來師承津門大家龔望一脈,問道趙永昌、趙子玉父子;后在中國人民大學書法高研班深造,受業于朱培爾先生;又拜師仇高馳,臨習不輟。
承諸先生教誨,章儀來以書為媒對話古人,以刀為筆直追秦漢,形成了獨特的內心交響。
乙巳秋,他觀唐《郁林觀東巖壁紀》后,記述“此刻石分間寬博、氣韻開達、又疏密停勻遒勁飄逸,用筆布白筆畫變化多端,集‘華山、封龍山、石門頌’各家特點。直達漢室。不通秦漢者不出此味也!”
乙巳立秋后五日,他在郁林觀“三絕碑”附近記下“秋雨綿綿、雷聲陣陣、溪水潺潺、蟲鳴長長,夜深人靜,如此佳境,遇之幸也”。
甲辰春,他在把玩泰山石時感受到“簡單素雅可出空靈。空靈乃人間之大美也。品石吸天地之精神,以素雅示人,做樸素之事,乃生活之境也”。
爬梳歷史,是為了有力前行;記述內心,是為了尋其友聲。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心動——章儀來用真誠超越了技巧,用溫和涵養了波瀾,用筆墨生動了山川,用氣韻歌頌了歲月。
歲月如水,山高水長。
慶歷四年(1044),
海州知州祖無擇在“三言詩”中,
用這樣的字句結尾——
千萬年,蒼蘚沒。后有人,為吾拂。
面對他的文化期許,
清風拂過,儀來拂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蒼梧小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