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通訊員 劉建茹)日前,筆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春、夏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海水面積比例為94%,優于年度考核目標7個百分點,其中,春季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為100%。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我市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聚焦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堅定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實現近岸海域水更清、灘更凈、灣更美、人海更和諧。
入海排污口監管能力實現新突破。加強入海排污口的治理監管,對于從源頭上減輕沿海地區污染物排海壓力、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保障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我市按照國家生態環境部要求,積極推進近岸海域范圍內所有入海排污口排查。全市排查出的向海一側398個入海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所用在用入海排污口均完成備案。與此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入海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完成在用入海排污口標識牌安裝,開發建設入海排污口信息管理平臺,正在開展重點入海排污口視頻監控、流量監控系統建設,可實現對異常排水進行識別及自動報警,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實現監管的“前移”和“前置”。
入海河流“減污降氮”成果顯著。我市通過“水里的問題陸上治、海里的問題聯合治”的思路,推進入海河流總氮治理,推進工業污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治理舉措落地,制定“一河一策”總氮治理與管控方案,統籌推進337項重點治污工程。截至今年9月份,12條入海河流總氮濃度與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9.3%。
海洋垃圾循環治理初見成效。海洋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污染不僅影響老百姓的親海體驗,也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我市每月定期開展海洋垃圾無人機巡查,建立“發現問題—交辦問題—整改落實”垃圾治理體制機制。截至8月,全市垃圾蓋度降至1.12‰,較6月下降64.8%,達到基本清潔水平。深化“藍色循環”模式,建成贛榆區青口漁港“藍色小屋”示范項目,配套分揀倉庫,實現垃圾回收、公益凈灘、環境教育多功能集成,與中石化資源循環利用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推進海洋垃圾“回收—研發—產品化”全鏈條處置,打造“連云港特色”資源化路徑。
海洋宣傳力度持續增強。今年,我市持續開展“愛心海灘”、“與雷鋒車同行攜手凈灘巡河”、“飛羽海州灣美麗連云港(鳥類)攝影比賽”、2025年海洋保護凈灘活動暨“美麗江蘇———江河湖海青藍行”海洋篇、第九屆全國凈灘公益活動等,24家企事業單位、500多名志愿者參與愛心海灘認領,開展公益凈灘51次,清理海灘垃圾約15噸。2025年海洋保護凈灘活動暨“美麗江蘇———江河湖海青藍行”活動報道被國內外10余家主流媒體轉載,并獲中國駐斯特拉斯堡總領事館點贊,彰顯了政府、公眾與國際社會協同護海的合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