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非凡 劉靜)清晨5點半,塘巷還沉浸在睡夢中,77歲的海州街道雙龍社區離退休黨支部書記朱德修已經輕輕起身。簡單洗漱后,他拿起用了多年的記事本和筆,悄無聲息地出了門。在居民們開始一天忙碌前,先用腳步丈量一遍這條熟悉的街巷,是他退休后雷打不動的習慣。
朱德修沿著青石板路緩緩而行,認真看著路面、墻角、電線桿。他蹲在一處低洼地前,用手機拍下積水痕跡,“前兩天的雨讓這里又成‘小水塘’,得趕緊聯系網格員。”巷口遛彎的張大爺迎面走來,高聲招呼:“朱書記,又這么早啊!上次那盞晃悠的路燈,您一反映,第二天就修好啦!”朱德修笑著擺手:“街坊們安全最要緊,這都是分內事。”
早巡回來后,他匆匆吃了早飯,而后邁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城根懇談室”。上午9時,關于花壇后續維護的協調會準時開始。他掏出一個舊鐵盒,里面塞滿居民手寫的“點單”紙條:“老仲建議種耐陰的麥冬,李阿姨想補兩株月季……”憑借退休前在綠化養護崗位工作多年的經驗,他逐條分析建議,與社區干部、綠化公司代表磋商出既專業又貼近民意的方案。會議尾聲,他特別強調:“黨員得帶頭守好‘小巷護綠公約’,更要發動鄰居一起參與。”
會一散場,朱德修拐進中南路獨居的劉奶奶家。臺風剛過,他仔細檢查煙感報警器,又摸了摸墻面:“劉姨,家里潮氣重不重?有事隨時打電話。”劉奶奶攥著他的手,眼眶濕潤:“有你們惦記,我這老婆子心里踏實。”
晌午后,社區“四史館”迎來一群幼兒園娃娃。朱德修站在革命史料展板前,用帶著鄉音的樸實語言講述烽火歲月。講到動情處,他聲音微顫:“幸福日子是用鮮血換來的,娃娃們要接好班啊!”孩子們仰著腦袋,眼神專注。
講解結束,他又與“巷理事”老伙伴們開起每日碰頭會。老黨員馬學忙遞上本子:“老朱,這是今天居民反映的問題。”朱德修逐條細看,眉頭緊蹙:“這事不能過夜,散會我就去現場看。”
傍晚時分,華燈初上。朱德修踱步回家,路燈將他滿頭銀發染成金色。塘巷花園里,修繕一新的花壇旁,老街坊們正悠閑散步。望著他們臉上的笑意,朱德修嘴角揚起弧度。這一天,平凡如常,卻讓小巷的溫情網絡,又織密一分。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