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時,首班公交車載著市民緩緩駛出站臺,而市交通控投集團張強工作室的16人電工團隊早已開啟“守護模式”。他們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默默守護著公交車輛的平穩運行,讓市民出行更加安心。
初心堅守 從“修復故障”到“守護平安”
工作室負責人張強是一名中共黨員、汽車維修技師,憑借多年一線經驗獨創了新能源車輛維修“獨門秘籍”,獲“江蘇省愛崗敬業汽修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他帶領團隊專攻公交維修“疑難雜癥”,將“修的不只是車,更是守護千萬家庭出行平安”的理念融入每一次作業。如今,張強工作室的定位已從單純的車輛維修拓展到更深層次的責任擔當。團隊不僅快速排除故障、減少停運影響,更實現了從“被動維修”到“主動守護”的轉變,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技法精湛 構建環環相扣的維修體系
張強工作室總結出一套系統高效的“公交維修方法論”,以“小問題穿透法”為基礎、“技術創新閉環”為引擎、“價值多維轉化”為導向,形成層層遞進的維修新格局。
“小問題穿透法”堅信“沒有小問題,只有未看透的隱患”。面對某線路公交車底盤異響,團隊通過跟車測試鎖定0.3毫米傳動軸偏移根源,研制出專用校準工具并制定新車檢查流程,使同類故障徹底“歸零”。
在“技術創新閉環”中,團隊遵循“發現痛點—研發—驗證—推廣”路徑。針對新能源BRT雨雪天絕緣故障,設計專用防護罩;針對電機進水問題,改造工具車制成烘干機,將烘干時間從10至12小時壓縮至0.5至1.5小時,讓技術創新快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運營效益。所有技法的最終落腳點,是實現“價值多維轉化”的共贏目標。工作室將技術積累系統轉化為培訓課程,通過節能駕駛培訓,使純電動公交每公里電耗降低0.08度;研發的防滑鏈固定器、“儲氣筒蒸汽解凍法”等行業創新,有效推動公交降本增效與綠色升級。
匠心傳承 構建“三級帶教”育人大格局
為解決工匠精神傳承難題,張強工作室構建“三級帶教”機制:為新員工開設“基礎技能特訓營”,為中級技術人員設立“技術提升小班”,為資深人員組建“技術領航小組”。截至目前,已培養10名新能源維修骨干,顯著提升整體維修人員技能達標率。
“從‘修車人’到‘守路人’,變的是定位,不變的是‘匠心’堅守。”張強的話語道出了團隊的初心。在城市公交線上,每輛平穩運行的公交車、每位市民滿意的笑容,都是張強工作室用心守護出行的答卷。這份責任與傳承,還將在未來每一公里繼續書寫。(趙曉婕 王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