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港城,秋雨綿延。行走在籠罩在朦朧秋意中的宿城,薄霧輕撫山巒,茶田泛著濕潤的墨綠色光澤。10月18日上午,“桃源研學·山海探秘”親子活動在位于江蘇海拔最高的村落———宿城街道大竹園村的桃源書房舉行。這場以自然為課堂、以歷史文化為脈絡的秋日探索,不僅讓賞秋之旅別具韻味,也為宿城街道交出了一張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精彩答卷。
打卡一場與眾不同的秋日之旅
上午9時許,一群孩子的到來打破了山林的寧靜。秋日的晨光溫柔地穿過楓樹灣山門旁搖曳的枝葉,在林間小徑上灑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混合著泥土與草木的清新氣息,吸引著人們迫不及待地開啟這場與眾不同的秋日之旅。
“爸爸,我們組隊!你負責高處,我負責草叢!”一名小學生信心滿滿地分配“尋寶”任務。20組親子家庭自楓樹灣景區出發,沿著蜿蜒山徑緩緩而行。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仔細觀察,沿途尋找隱藏的線索,現場充滿了發現的驚喜和歡快的笑聲。抵達終點桃源書房后,隨之開啟茶園采茶體驗。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孩子們走進書房后的生態茶園,學習并實踐“一芽一葉”的標準采摘手法,親身感受“宿城云霧茶”的獨特魅力,采摘下來的新鮮茶葉被及時收集起來,用于后續的非遺制茶和手工皂制作體驗。
“這樣的戶外課堂,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今天才知道爺爺水杯中的云霧茶是怎么來的。”活動參與者、蒼梧小學四年級學生何沐樂呵呵地告訴我們。“茶葉在鍋里跳舞,溫度是關鍵。”在書房的制茶體驗區內,茶香愈發醇厚,非遺傳承人將新采的茶葉倒入竹匾,一邊演示“殺青”的手法,一邊解釋,好奇的孩子們圍在灶邊。一個小女孩驚呼:“好熱!但好香啊!”“是呀,這就是茶葉生命轉變的時刻。”媽媽李貞笑著回應。從萎凋、殺青到揉捻,孩子們親手觸摸茶葉在不同工序下的變化,感受著傳統技藝的智慧與溫度。
農文旅元素融合,讓游玩更有趣
體驗觀摩了云霧茶的制作過程后,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邊休息邊分享自己的獨特體驗。而港城文化博主郭瑩老師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宿城文化課。“我以孩子們剛剛體驗的云霧茶起頭,給他們講述了宿城的特色、歷史由來等,孩子們聽得入迷,還紛紛舉起手和我互動。”郭瑩告訴筆者,無論是桃源書房所在的大竹園村還是整個宿城,都有著講不完、道不盡的故事,很多地理、歷史常識都等待著孩子們自己去慢慢發現。
事實上,正如郭瑩所說,宿城的旅游資源豐富,除了唐王李世民、陶淵明所呈現出的歷史文化故事外,還擁有云霧茶、板栗、山楂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楓樹灣、唐王湖以及海上云臺山等景區更是遠近聞名,一到節假日便吸引著中外游客前來打卡。
為了進一步做大旅游產業,宿城街道在宜居宜業、茶旅融合上做優文章、做強引擎,在高山書房、康養民宿等方面做精品牌、做實功夫,打造特色農業新的增長點,村民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升。桃源書房所在的大竹園村還先后獲得“中國傳統村落”“國家森林鄉村”“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江蘇省健康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榮譽稱號。
以茶興村,打造百姓幸福新高地
大竹園村擁有山林5000畝,其中茶園1000畝,主要發展林下果茶產業,世代村民大都以種茶為生。由于分散種植、單一制作、理念傳統,茶產業雖起步早但發展慢,村集體經濟較薄弱,村民人均收入較低。近年來,宿城街道不斷提高“以茶興農”成效,努力將滿山的綠葉變成富民興村的“金礦”,走出一條“以茶興農”的特色致富路。宿城街道深挖豐富的山林資源和旅游資源,巧妙地將非遺制茶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探路農旅融合的多元業態。多方籌措資金,創建全省綠色優質云霧茶基地,投入26萬元打造綜合性生態茶園觀景平臺,投入18萬元建成茶史館,投入20萬元打造全區茶廉文化基地,不斷延伸觀光游、體驗游、采摘游茶文化產業鏈,豐富茶葉多元業態,提升茶業富民內涵。
與此同時,街道盤活閑置民房,先行先試投入400余萬元集中租賃空巢民宅建設網紅木屋6套、特色院落4套,打造最具江蘇特色,集生態觀光、古村慢游、運動體驗、養生休閑于一體的“世外桃源”康養民宿。2023年10月建成運營以來,直接實現村集體保底性增收20萬元。 不僅如此,當地還踐行“整村運營”模式,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提檔改造擁有1萬冊藏書的桃源書房,建筑總面積610平方米,配套觀景平臺、桃源茶事、文創銷售等功能區域,提供茶飲簡餐、親子手工、禪修研學、主題團建等服務內容,統一交由強村公司整體運營,定期舉辦親子閱讀、古法炒茶、茶香音韻等主題活動,這里已成為連云區鄉村游新的打卡點。
“蒼山遠村,竹邊人家,石墻紅瓦,云霧茶香”的意境,正在讓大竹園村的山水竹林茶屋書房慢慢進入大眾視野,村里的“綠水青山”也在慢慢變成“金山銀山”。
?(徐黎一 潘加方 肖迪)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