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華)中秋前后,鮮藕上市。這是灌云縣小伊鎮大孫村藕農孫海金下半年最忙碌的時節。
10月14日,天氣晴轉多云。這是連續一周的陰雨天過后,港城迎來難得好天氣。趁著天晴,孫海金推著采藕機在自家荷塘里專注地采摘蓮藕。他的身后周邊漂浮著密密麻麻的小段蓮藕,像是被渾水嗆暈的魚群。不遠處,四五位婦女正拖著木板船跟在孫海金后面埋頭撈揀著蓮藕。看她們撈揀,才發現原本只露出水面一節的蓮藕,撈起來后竟有一米多長。
采藕機的馬達聲很嘈雜,根本沒法現場采訪。大聲喊孫海金歇息一下嘮會兒嗑,他擺了擺手大聲回應:“客戶著急拉貨,車馬上到了,讓我爸談。”果不其然,一回頭,發現田間鄉道上不知啥時候多了一輛大貨車。孫海金的父親正忙著引導車輛和收購準備工作,也是沒時間接受采訪。記者只好在路旁搭建的簡易棚門口與小伊鎮黨政辦工作人員卓興祝閑聊起來。
卓興祝介紹,小伊鎮內河湖水系發達,早在2003年,祝蕩村便利用豐富的荷塘資源,率先試行淺水藕套養小龍蝦的生態農業模式,巧妙地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在一起。小龍蝦的排泄物搖身一變,成了蓮藕生長所需的天然優質肥;蓮藕和水草則為小龍蝦凈化水質、提供餌料。這種“藕蝦共作”的生態循環農業,收到了“一水兩用、一畝雙收”的經濟效益,吸引了周邊村莊逐步參與。
從2010年開始,小伊鎮的“藕蝦共作”面積逐年擴大,如今已達到3萬多畝,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藕蝦共作”基地。“水下藕節白,水面蝦兒跳”成為當地荷塘生態的鮮活景象……
正說著,孫海金穿著濕漉漉的水褲從荷塘里爬上岸來,他說10月14日凌晨就下塘采摘蓮藕,已連續10多小時沒停歇,實在是又累又熱又渴。
為啥要起這么早去采摘?“現在是蓮藕上市的旺季,客戶都是下午來拉貨,第二天凌晨就要運到山東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圖的就是新鮮水靈,而且一車貨要裝1萬多斤,所以我已經連續10多天凌晨起來干活了。”孫海金告訴記者,他從2016年就開始承包荷塘,從最初60畝擴大到現在150畝,經過多年實踐,逐漸摸索出了“藕蝦共作”的平衡之道。
“今年的蓮藕批發價每斤2元,比往年要便宜,但是一塊地有兩份收入,算下來比出去打工要強,蓮藕每畝收益一兩千元,龍蝦每畝收益兩三千元。”說完,孫海金就又去忙了。
“從2020年至今,鎮領導就鼓勵各村成立藕蝦共作專業合作社,并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全鎮藕蝦向品牌化與產業化發展。”卓興祝說,“我們還與連云港市內食品加工企業合作共建深加工項目,年產藕片5000噸、速凍龍蝦尾500噸,提升了附加值,帶動了周邊就業。此外,還通過舉辦荷花節等活動打造休閑觀光農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據統計,小伊鎮的龍蝦年產量超450萬斤,年產值1.2億元,蓮藕年產量8400萬斤,年產值1.5億元,畝均藕蝦純收益超5000元。毋庸置疑,3萬畝“藕蝦共作”基地不僅鼓了藕農的腰包,更讓“空港之城、生態小伊”的鄉鎮品牌愈發響亮。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