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婷 戚躍瀟 胡宏觀)從深圳的研發實驗室到杭州的產學研平臺,再到扎根連云港的創業熱土,化學工程博士丁亞磊憑借對水的執著和對科技的信念,跨越山海,用10年時間完成從學術研究到產業化的跨越。他創辦的江蘇中連碧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讓每一滴水都能“重生”,構建起水資源循環再生的科技閉環,打造“碧水”征程的“連云港樣板”。
人生轉折
為產業化尋求適宜土壤
“我與化學的緣分,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讀書時化學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好像天生就該踏上這條理科之路。”丁亞磊回憶起自己與環保行業的初遇,眼中滿是熱忱。2010年,他考入浙江工業大學就讀化學工程專業,2019年,博士畢業的他一頭扎進深圳一家大型企業,投身水處理研發的一線戰場。
在深圳的日子里,丁亞磊深入工業廢水治理現場,目睹了廢水排放帶來的危害,也深刻意識到:單純的污染治理只是權宜之計,實現水的資源化利用才是未來環保的核心方向。帶著這份思考,2020年,他回到杭州,在浙江大學環境學院繼續深挖水處理技術。在杭州,他通過導師的牽線搭橋,與浙商資源和本地企業展開技術轉化合作。然而,高昂的研發成本和嚴苛的環保管控,讓他明白產業化需要更適宜的土壤。
2022年,連云港一個垃圾發電廠的水處理項目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連云港既有產業集群的雄厚基礎,又具備成本優勢,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港城的吸引力。”經過半年的項目合作,丁亞磊毅然決然地將創業根據地落戶連云港,開啟了新的征程。
扎根港城
產業需求邂逅政策紅利
丁亞磊選擇連云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務實之舉。“這里的場地和人工成本,相較于杭州,更適合建設研發中心。而且,本地石化、醫藥產業集群對水處理技術有著迫切的需求,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在經濟賬背后,是他對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布局。
我市的人才政策,成為企業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50%的研發場地租金減免,讓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降低;新型研發機構資質認定,為企業提供了官方認可的“金字招牌”;產學研合作綠色通道,讓技術與產業的對接更加順暢。“連云港對研發的包容度很高,讓我們能夠更加自由地開展技術攻關。”丁亞磊感慨。
在人才引育方面,利用我市的引才政策,企業從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引入技術骨干,港城還為人才提供生活補貼、購房優惠等貼心政策。政府與企業共建的“產學研”孵化基地,通過項目合作、聯合培養等方式,逐步打造出一支本土化的專業團隊。與浙江大學共建的臭氧界面催化技術,在政策的助力下,成功從論文走向工程應用,成為處理高鹽廢水的“秘密武器”。
如今,這家從黃海之濱起步的企業,已在全國27個省份留下足跡,業務更是拓展至18個國家,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智造中心。丁亞磊的“連云港方案”有力地證明,只要技術創新與務實選址相結合,“小城市”也能成就“大事業”。
技術突圍
讓廢水變身“城市寶藏”
2023年,江蘇中連碧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迎來了高光時刻。為某新能源電池企業設計的“負極材料廢水全資源化系統”,不僅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更將回收的無機鹽純度提升至99.99%,直接反哺生產線,降低了30%的原材料成本。在芯片半導體領域,其研發的電子級超純水設備成功通過頭部芯片企業驗證,攻克了“一粒鹽毀掉整片晶圓”的行業難題。目前,該公司已擁有授權專利20余項(含發明專利5項),筑起了堅固的技術壁壘。
展望未來,丁亞磊提出了“無廢工廠”的宏偉愿景——讓制造業廢水中的無機鹽、金屬、有機物、水資源全部轉化為生產資料,真正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瞄準“雙碳”戰略,不斷拓展技術邊界。如今,該公司的技術方案已廣泛應用于醫藥、煤化工、礦產開采、海洋資源開發等多個場景,服務覆蓋全國多地并進軍海外市場。每一滴水的“重生”,都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丁亞磊的“水之夢”正乘風破浪,駛向綠色制造的廣闊海洋。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