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鄭曉璇 劉東)深秋10月,云臺街道朱麻村村民夏師傅站在自家荒廢的魚塘前,看著已進場作業的機械發出轟鳴,他不無感慨:這塊荒地還能被重新利用,讓我再次有了返鄉創業的決心。
“我們正動員100多戶村民進行恢復作業,這些用地多為低效魚塘和設施農用地等,其中還涉及一些占地千畝的大戶?!苯眨婆_山景區召開耕地恢復推進會,云臺街道匯報了當前進展情況。自今年3月開展耕地恢復工作以來,云臺山景區多措并舉,切實改變耕地資源薄弱局面,全力沖刺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保有量面積“雙達標”。從生態傷疤到良田沃土,是景區貫徹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的生動實踐。
沃田何故荒蕪
“耕地恢復”成必然選擇
朱麻村村民夏師傅是最近被政府動員返鄉的村民之一。長期在外地包攬工程的他,接到村里電話后便積極返鄉配合。這里的田間記憶曾一度褪色:低洼積水的魚塘蔓生雜草,零散的良田因機械化作業困難漸遭棄耕,無數村民面對荒廢水域徒嘆“可惜”。而這些土地的原有困境正是景區“耕地恢復”的原始動力:耕地資源薄弱與“非糧化”侵蝕,不僅消解著云臺街道的糧產根基,更阻斷了整個景區的鄉村生計脈絡。
當“望田卻步”成為常態,恢復已非選擇項,而是事關生存的必選項———它關乎百姓飯碗穩固,也直系景區鄉村振興工作有序推進。在此嚴峻背景下,今年以來,云臺山景區以耕地恢復為立足點,將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多次召開村干部座談會,征求解決方式路徑。
在朱麻村恢復現場,挖掘機正在對最后一片低洼地進行土地平整,農技人員正在指導工人修建灌溉水渠?!拔覀兏鶕貕K特點制定不同恢復方案,對低洼地完善排水系統,確保將來的農作物增產增收。”施工現場負責人介紹。
“耕地恢復”后如何顯成效
對癥解決“差異化痛點”
破題始于系統施治。區街兩級專項工作組帶著測繪圖紙走訪各村,逐塊核查地塊現狀,推進“一周一調度”機制,建立“一地一檔”信息庫,并針對低洼地、坡地等差異化痛點定制解決方案:挖掘機重塑田形、農技員督建水渠、排水系統與灌溉網絡同步完善和優化。
更深層的破局在于“人”的轉型。景區工作人員以經濟賬消解養殖戶心結:協調農業企業保底收購稻谷,引導社會資本注入恢復工程,還探索“返租倒包”模式———將新墾地發包給原養殖戶種植,“養殖戶”轉型為“產糧戶”,畝產預計可達500公斤。
遍及云臺街道各村村務公開欄的耕地恢復示意圖與循環廣播,也將政策條分縷析,并在潛移默化間轉化為村民的共識。山東村村民孫大爺有600畝魚塘,但一年前還是荒廢狀態。今年春天,在政策帶動下,他成功將自家魚塘改種節水型水稻,“水稻種上后,苗情比預想的要好得多?!彼麡泛堑卣f。
生命力何以長久
構架融合共生的循環生態
土地的蘇醒僅是起點,恢復耕地需“能用”更需“用好”,為此,云臺山景區專門構建了雙軌機制:一軌強化硬件根基,通過水利灌溉升級、田間道路優化推動耕地提質增效;一軌激活產業基因,以“優質水稻+綠色果蔬”模式驅動特色農業布局,提升土地產出價值。
如今,通過引回返鄉人才和鼓勵農業大戶,景區已流轉土地近1000畝種植蔬菜和瓜果,帶動數百名村民實現本村就業,年人均務工收入增收顯著———恢復成效已超越土地本身,重新構架出“土地+產業”融合共生的循環生態。
更深遠的謀劃在于制度創新———探索耕地保護基金、完善土地流轉規范,讓資本、技術、人才在田野間形成“灌溉合流”。景區自然資源景區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們將依托科技服務強化‘抓地力’,讓每一寸新墾的土地,都成為帶動鄉村致富的根本,讓耕地保護更具有可持續性。”
金秋已至,稻谷飄香,村民們不約而同站在田壟上,凝望著水流浸潤新田、秋風吹拂稻浪的景象,心中滿是憧憬,“耕地恢復”的故事還在繼續。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