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非凡 張楠 任偉海)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之年,港城正迎來人口結構變遷的關鍵節點: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14.23萬人,占總人口的21.69%。為應對持續加深的老齡化趨勢,滿足“銀發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張覆蓋全市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正加速織就,從社區助餐、健康驛站到居家適老化改造與智慧助老,港城以扎實行動詮釋“老有頤養”的城市溫度。
“圈”定幸福
家門口配齊“醫食住行樂”
上午11時,海州區新海街道海連社區食堂內飯菜飄香。81歲的張爺爺端著剛打好的三菜一湯,笑容滿面:“孩子在外地,以前吃飯總湊合。現在天天像下館子,比家里還舒坦。”
這溫馨一幕,是全市社區助餐服務的生動縮影。截至目前,150家社區食堂投入運營,僅今年上半年就為3.54萬名老年人提供助餐37.96萬次,“吃飯難”變身“暖心餐”。
幾步之外的社區健康驛站里,67歲的李阿姨剛測完血壓。“數值正常,少吃咸的。”聽到護士叮囑,她連連點頭:“以前非得跑醫院,現在遛個彎就能檢查,太方便了。”這座與市第二人民醫院共建的驛站,由洪門衛生院醫護每周定期駐點,讓健康服務觸手可及。
午后的陽光灑進海州區新海街道幸福社區活動室,伏阿姨和牌友們笑聲不斷。“我天天來,上午寫字做手工,下午打牌聊天,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個200多平方米的空間,已成為周邊老人每日“打卡地”。
更令人期待的是,全市首個“幸福小巷”養老業態一條街項目正在此打造。“我們要建的不是零散服務點,而是一個功能互補、充滿人情味的養老生活共同體。”海州區民政局黨組成員、養老老齡科科長朱蘭榕介紹,這條330米長的特色街區將集成15個功能空間,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
這些如毛細血管般嵌入社區的站點,共同構筑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養老供給正從“有”向“好”升級。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30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654處,城鄉覆蓋率達95.3%,年服務老年人突破587萬人次。
居家煥新
適老化改造守護“穩穩的幸福”
在“一步即達”的社區服務之外,科技賦能的居家環境正為港城老人筑起堅實安全網。
“多虧這個‘寶貝’,救了我一命。”獨居的郁奶奶指著智能屏回憶,去年冬天,她突發心絞痛時,一句“小度小度,呼叫醫生”瞬間聯通市一院智慧養老平臺,在醫護人員視頻指導和網格員10分鐘上門協助下,她轉危為安。
這樣的智能守護已走進我市萬千老年家庭。智能手環、一鍵呼叫器、煙感報警器等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共同編織成一張24小時不間斷的智慧守護網絡。
與此同時,居家空間的“微改造”也在同步推進。在順安馨城,85歲的伏奶奶坐在嶄新的輪椅上,適配人員正為她細心調試。“原來那把舊輪椅坐不下了,政府補貼后我只花了280元。”她輕撫扶手,滿臉欣慰。
從一張輪椅、一塊防滑磚,到一處扶手、一張沐浴椅,這些看似細微的改造,切實提升著老人們的居家安全與尊嚴。“我市連續5年將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民生實事,累計完成12346戶,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標。”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劉揚表示,今年啟動的“煥新”工程更注重精準實用,已為883戶家庭實施升級。
針對短期、突發的養老需求,部分機構還創新推出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茗馨花園的劉奶奶因腿腳不便,曾連續數月無法下樓。子女通過社區站點租賃便攜爬樓機后,現在每月都能輕松接老人下樓活動。“之前最怕媽媽悶在家里,現在按個鍵就能平穩上下樓,她開朗多了,我們也輕松了。”女兒對這種“不求擁有、但求可用”的共享模式贊不絕口。
跨越鴻溝
銀發族攜手數字時代
“恭喜胡阿姨,滿分奪冠!”在全市第四屆“老年達人”智能技術大賽上,70歲的胡阿姨熟練演示手機掛號流程,言語間滿是自豪:“選醫院、選科室、選時間,現在我自己看病預約完全沒問題。”
這場賽事是全市推進老年人智能技術普及培訓成果的生動寫照。“截至8月底,2025年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專項普及培訓工程”已累計培訓31998人次。”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處處長張夢巖介紹。培訓聚焦就醫、出行、防詐騙等高頻場景,通過多樣化教學提升老年人數字時代獲得感。
團體賽環節,灌云縣代表隊姚爺爺順利完“掃碼乘車”考題。“剛接觸智能手機時,連打字都困難。”他感慨。如今,他已能獨立完成移動支付、線上掛號,“感覺自己真正跟上了時代。”
“技術不應成為橫亙在老年人面前的障礙。”觀賽的駱爺爺深有感觸。他表示,這些活動不僅傳授技能,更營造了“活到老學到老”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自己依然被時代需要,有熱情擁抱新生事物。”
從面對智能設備無措,到熟練掃碼出行、視頻聯絡親人,老人們臉上重現的自信光彩,正是港城養老答卷最溫暖的注腳。在這里,越來越多的銀發族正借科技之翼,與時代溫暖相擁,書寫晚年生活的嶄新篇章。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