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敏 徐源 邵丹玉)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市市場監管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市在業經營主體數量已突破80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3萬戶。其中,企業20.4萬戶,個體工商戶59.2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0.4萬戶,分別較上年增長4.7%、1.7%、2.6%。
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更是衡量營商環境的“風向標”。近年來,我市以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抓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經營主體創新創業活力集中迸發。
全域通辦
打破壁壘織密便民服務網
“在市區銀行網點就辦完了灌云分公司登記,2小時拿到營業執照,不用來回跑了。”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陳女士的體驗,正是我市“政銀合作+全市通辦”融合改革的縮影。
為覆蓋服務末梢,我市還聯合金融機構打造“蘇銀辦·蘇服辦”政銀合作品牌,業務范圍覆蓋個體工商戶登記和企業登記等高頻事項。在“政銀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推行“全市通辦”,出臺《連云港市企業登記“全市通辦”實施方案》,明確31項內資業務、11項外資業務可跨區縣辦理,并建立“聯絡員”制度保障流轉效率。2022年以來,全市登記機關通辦各類登記業務8500余件,打破地域與層級壁壘,構建“全域通辦”服務網絡,實現登記服務提速增效。
智能審批
數字賦能提速登記流程
商事登記實現“零材料、不見面”。該系統集成名稱自主申報實時比對、住所信息智能核驗、經營范圍規范提示等功能,企業無需手動填寫表格,系統自動生成標準化材料,名稱通過率從改革前的65%提升至92%,住所核驗通過率達88%,每年為企業節省紙質材料超10萬份。
此外,我市還將企業開辦涉及的登記、刻章、稅務、社保、銀行開戶5個環節,整合為“企業開辦一件事”,實現“一次登錄、一表申請、一網通辦”。電子營業執照與電子印章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拓展了“無紙辦事”場景,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醫藥企業、東海水晶電商通過電子證照辦理跨境業務,效率提升30%,真正實現“一照通辦”。
進退順暢
流程再造破解企業堵點
“提交簡易注銷申請,20天公告期后拿到通知書,沒跑一次腿。”某小型科技公司負責人劉先生的體驗,改變了許多企業對“注銷難”的印象。將簡易注銷適用范圍從“未開業、無債權債務企業”,擴大至“已清償全部債務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告期從45天壓縮至20天,還建立容錯機制,允許企業在10個工作日內補正材料,避免因微小失誤重新走流程。
2024年以來,全市辦理企業簡易注銷2.9萬余件,占注銷總量的75.8%,平均辦理時限從45天縮短至20天。同時,整合多部門注銷流程,將市場監管、稅務、社保、醫保、公積金等部門事項整合為“注銷一件事”,企業無需逐個對接部門,提交申請后由窗口推送信息至各單位。
精準護航
監管服務涵養發展沃土
堅持“監管就是服務”理念,創新監管模式與幫扶舉措。2023年,我市修訂《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處罰清單》,將食品經營、廣告宣傳等領域32項輕微違法行為納入“不予處罰”范圍,同時出臺從輕、減輕處罰實施辦法。2024年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共辦理不予處罰、減輕處罰案件1688件,為經營主體減免處罰金額1.7億元。
為解決“多頭執法、重復檢查”問題,推行“雙隨機、一公開”與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結合模式,同時建立跨部門聯合檢查機制,實現“一次檢查、多查合一”;針對不同經營主體需求,精準施策開展幫扶。聯合16個部門實施個體工商戶“分型幫扶、分類培育”;組建“專家服務隊”,為石化、醫藥等重點產業企業提供定制服務。
80萬戶經營主體,是我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成績單”,更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從“15分鐘服務圈”的便民便捷到“智慧登記”的高效智能,從“進退順暢”的全周期服務到“精準護航”的監管溫度,每一項改革舉措都聚焦企業需求,每一次流程優化都旨在激發活力。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波表示:“我們將繼續以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擴大‘全市通辦’‘跨省通辦’范圍,完善‘準入—經營—退出’全鏈條服務,推行‘無事不擾、有呼必應’的精準監管,為經營主體涵養優質發展沃土。”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