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彤彤)當黃海的第一縷晨曦漫過連島的礁石,灘涂上的細沙便漾起碎金般的光澤;當云臺山的晨霧漫過青林,山間的書房便裹進了水墨般的靜謐;當暮色為連云老街的青石板鍍上暖光,海岸線上的風正載著年輕人的笑聲輕輕飄蕩———被山擁著、被海抱著的連云區,正以山海為筆,蘸著青春的朝氣,開啟屬于這一群體的消費新體驗。

■潮起灘涂
從“遠觀”到“沉浸式”親海新體驗
“以前看海是‘遠觀潮起’,站在岸邊拍張照就走,現在看海是‘手捧浪花’,能親手摸到大海的饋贈。”落日余暉為海面撒下“金箔”,連島的灘涂上早已熱鬧起來,一群年輕人拎著小桶、握著鏟子,踩著微涼的海水在沙面細細探尋。暮色中,趕海人的身影與落日、海浪構成一幅鮮活的畫卷,這樣的沉浸式體驗,如今成了連云區吸引青年群體的“招牌項目”,當地不少漁民看到年輕人的熱情,干脆做起了“趕海向導”,線上線下預約不斷。
位于墟溝街道的海棠路市場人聲鼎沸,咸鮮的海味裹著攤主的吆喝聲漫開。年輕人穿梭在攤位間,挑揀著剛上岸的梭子蟹、皮皮蝦,和攤主討價還價后,拎著沉甸甸的海鮮直奔市場旁的加工店。“現在年輕人都愛自己買海鮮來店里加工,放多少辣、加多少蒜,都按自己的口味來。”一日三餐海鮮加工店老板忙著接訂單,臉上滿是笑意。
待到夜色漸濃,連島的海岸線上便撐起了一片帳篷。年輕人圍坐在帳篷旁燒烤、聊天,有人彈起吉他,歌聲混著海浪拍礁石的聲音,在星空下輕輕流淌。“一頂售價100多元的帳篷能住2至3人,比住酒店劃算,第2天早上還能看到日出。”出租帳篷的張老板說,這樣的海邊露營,如今成了年輕人青睞的低成本浪漫。

■山藏清歡
低成本療愈里的青春棲心選擇
相較于熱門景區的人潮涌動,連云區的青山綠水與古樸村落更顯靜謐,成為年輕人逃離城市喧囂、尋求心靈療愈的優選。云臺山半山腰間的“桃源書房”里,總能看到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捧著書或握著一杯咖啡,窗外是層巒疊嶂的青山,耳邊是陣陣松濤,在書香與自然中尋得一份不費錢的安寧。“以前總覺得放松要花大價錢———去網紅酒店度假、買限量版潮玩、打卡高價餐廳,現在才發現,安安靜靜待在山里看會兒書、喝杯咖啡,反而更能卸下疲憊。”王倩說著便將目光投向遠處的風光。
書房外的山間步道上,不少年輕人在“低成本漫游”。遇到好看的野花就停下來拍張照,聽到鳥鳴就駐足聆聽,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歇腳,和同伴聊聊天。他們沒有固定的路線,隨性而行,在慢節奏中感受生活本真的樂趣。
在連云區的山海之間,一群“追著風景跑”的移動咖啡車也成了年輕人低成本療愈的流動據點。孟杰咖啡車停在西墅大沙灣的海邊,米色露營椅、復古木箱與碧海藍天搭出清新場景,拉花精致的咖啡倒映出樹影的圖案;山海移動咖啡車的后備廂宛如微型咖啡劇場,專業咖啡機在車廂里閃閃發亮,夜晚還會變身街頭音樂現場,橘色燈帶勾勒出的小天地里,年輕人就著山海夜色喝咖啡、聽彈唱。這些咖啡車沒有固定店面,卻把連云區的山海風光變成了移動布景,讓年輕人在看海、登山的間隙,隨時能擁有一杯“風景配咖啡”的低成本浪漫。

■情聚山海
興趣聯結下的社交新圖景
山海之間的獨特場景,正成為年輕人興趣社交的天然紐帶。“周末云臺山徒步,新手友好路線,報名扣1!”各類戶外興趣微信群里,活動通知一經發出,總能迅速得到響應。如今在連云,這些微信群成了年輕人的“聯結樞紐”,大家因相同愛好聚在一起,從線上聊路線、分享裝備,到線下結伴進山、看海,把“一個人的興趣”變成了“一群人的熱鬧”。
張笑是土生土長的連云人,對云臺山、北固山的每一條步道都熟稔于心。“以前總看到年輕人獨自爬山,累了沒人搭話,遇到岔路還容易迷路。”她笑著說,正因為心疼這份“孤單”,才創建了這個群。為了讓大家玩得安心,她每次都會在群里詳細介紹徒步路線,反復提醒帶好防曬、穿防滑鞋,她也會備上創可貼和驅蚊水,隨時應對小狀況。周末的云臺山腳,她帶領的徒步小隊沿著步道前行,隊員們相互提醒、分享趣事,原本互不相識的年輕人,漸漸成了好朋友。
連云的山海從不是遠觀的風景,而是可觸、可感、可融入的生活底色:潮起潮落間藏著趕海的樂趣,層巒疊嶂里藏著療愈的時光,山海相擁處藏著分享的暖意。正是這份“一步入山海,抬手觸自然”的獨特優勢,讓年輕人跳出了“買商品、趕打卡”的傳統娛樂和消費,轉而追尋與山海共生的鮮活體驗。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