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發展向前,民生向暖。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5年來,我市發展蹄疾步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正實實在在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身邊的一張張笑臉、生活里的一個個變化,映照的是波瀾壯闊的發展長卷,更是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本報今起推出《親歷·“我”身邊的“十四五”變化》專欄,透過一個個親歷者的鮮活故事,講述“十四五”期間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民生福祉,反映5年來港城的發展變化。

(□ 劉蔚 周媛)午后兩點,陽光和煦,后沈圩萬得園小區保安室里,20路公交車線路長周卓文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享受兩趟行車任務間寶貴的午休時光。窗外,他那輛藍色清潔能源燃氣公交車靜靜停靠,流線型的車身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與大家記憶中轟鳴震耳、柴油味濃重的“老家伙”完全不同。周卓文在這條線上已駕駛13年,恰如一部流動的日記,記錄著港城“十四五”期間市民出行的點滴變遷。
短暫的休息結束,周卓文用冷水洗了把臉,利落地整理了一下衣領,擰緊隨身茶杯,穩步走向他的崗位。上車、落座,他習慣性地掃視了一眼整潔的車廂,確認儀表盤顯示正常,又看了眼實時監控屏幕,這才熟練地啟動車輛。一陣明顯輕快于舊式柴油機的運轉聲平穩響起———“這‘十四五’帶來的變化,我從擰動鑰匙的那一刻,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周卓文說。

車輛悄然駛出站臺,周卓文的雙手沉穩地落在方向盤上。20路車途經多個老社區,乘客中老年人比例很高。車輛的平穩與否,直接關系著他們的乘車體驗。
“以前開柴油車,整個車廂都在跟著響,說話得提高嗓門。現在這燃氣車,噪聲和震動都小多了,車里清靜,我更能把車開得穩。有的線路還換上了新能源電動車,那開起來更安靜、更平順。”他一邊說著,一邊平穩地通過一個路口,“這對我們公交車司機來說,是最實在的工作條件改善。”這份“穩”,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城市理念的升級。他抬手指向窗外的公交專用車道:“你看,有了它,高峰期我們心里也不慌,能保證準時準點。”
行駛中,車內響起清晰的語音提示:“前方路口,請減速慢行。”周卓文說,這是來自“智慧大腦”的關懷。“我們車上都有智能系統,調度中心能實時看到每一輛車。到點發車、安全提醒,都靠它。這不僅是在監督我們規范駕駛,更像是給我們配備了一位‘安全員’。”他介紹,如今線路的優化調整,比如何時增開前往大學城的定制班線,何時加密通往景區的旅游直通車,都靠這套系統對海量客流數據的精準分析。“現在的公交,越來越懂老百姓的心了。”
說話間,車到了通灌北路站,一位熟識的老大爺刷卡上車,周卓文自然地招呼:“李大爺,今天去醫院復查啊?慢點,不著急。”他能叫出許多乘客的名字,記得他們的習慣。這份十幾年如一日的細心,讓他榮獲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稱號。
在他眼中,硬件設施的升級,最終是為了承載更有溫度的民生服務。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港城人,周卓文既是出行便利化的建設者,也是見證者。“這幾年,咱們港城的公交網真是越織越密,越織越聰明。”他細數著這些變化:手機上的a“智慧港城”“車來了”App讓乘車人告別了盲目等待;鎮村公交越開越多,順利實現“鎮鎮通”;徐圩專線等定制客運、東海至郯城等毗鄰公交,則將城市、鄉村甚至跨省區域緊密相連,織成一張覆蓋更廣、響應更快的民生出行網。
談起交通出行,周卓文有說不完的話:“就說咱老百姓的出行,也有不少變化了。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有車了,高速公路、國省道、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如果出門不想開車,坐高鐵、坐飛機,說走就走,太方便了!”
車輪滾滾,穿梭于日益通暢的城市路網。周卓文的工作日復一日,看似平凡,卻是港城“十四五”以來出行領域不凡篇章的生動注腳。技術的革新、管理的智慧、服務的溫度,最終都融匯于他每一次平穩的啟停和溫暖的問候中,陪伴著每一位市民,駛向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