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彤彤 陳若言 李寶賢)近日,“連云港紫菜”商標品牌培育和保護(地理標志)項目啟動會在連云區召開,為這一地方特色產業按下品牌升級“加速鍵”。作為江蘇省海洋產品類別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連云港紫菜”以生態養殖筑牢品質根基,以多元渠道開拓市場版圖,以文化深耕厚植品牌底蘊,在守護鮮香本味的同時,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區域經濟注入澎湃動能。

養殖端
“加法”變“減法”
生態底色育出高品質
“合理控制紫菜近海養殖規模,是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決策。”連云區漁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龔其龍表示。這一“以退為進”的策略,源于對生態與產業平衡的深刻考量,過度養殖曾給近海生態帶來壓力,氣候變化以及海水營養鹽短缺也影響了紫菜品質。為緩解過度養殖帶來的生態壓力,突破產業發展瓶頸,連云區主動“做減法”,將紫菜養殖規模從巔峰期的近20萬畝科學壓縮至近10萬畝,讓海域生態得以休養生息。
如今的連云區紫菜養殖海域,呈現出一派“生態優先、科學養殖”的新景象。“科學輪養+生態疏養”模式全面推廣,養殖密度降低后,海水流通性大幅改善,紫菜在充足光照和潔凈海水中自然生長,色澤愈發鮮亮,口感也更脆嫩清甜,市場收購價隨之提升。不僅如此,當地還引進壇紫菜與本地條斑紫菜開展輪養,充分利用兩種紫菜的生長周期差異,填補了養殖空窗期,讓海域資源得到高效利用。
新技術的推廣更讓養殖端“提質增效”。條斑紫菜玻璃鋼插桿式養殖、翻板式養殖及“紫菜+牡蠣”生態間養等技術落地生根,推動紫菜養殖從“追求產量”向“深耕品質”全面轉型。生態與品質的雙重提升,為連云港紫菜的品牌化發展筑牢了堅實的產品根基。
銷售端
“地標+雙驅”
文旅電商打開大市場
以“連云港紫菜”地理標志為核心,連云區創新打造“文旅融合+電商賦能”雙輪驅動銷售模式,讓“海之鮮”觸達更多消費者。在文旅融合賽道,當地聯動“連島音樂節”等熱門活動,設置紫菜加工產品展位。與此同時,紫菜產品進駐車站碼頭、旅游景點、大型商超等消費場景,讓游客隨手可買、市民隨時能購。
電商渠道的發力,打破了“連云港紫菜”“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限。連云區組建專業運營團隊,深耕直播帶貨、短視頻推廣等新媒體陣地,孵化出連島街道“俏漁娘”這樣的特色團隊。這些土生土長的漁家人,帶著大海的質樸與熱情走進鏡頭,細致講解“連云港紫菜”的生態種植、科學加工全過程,更將直播間搬到紫菜田收割現場,讓全國各地的網友直觀感受這份來自黃海之濱的天然鮮香,也讓“連云港紫菜”的口碑在互動與見證中持續發酵。
每年常態化開展的紫菜交易會更是產銷對接的重要平臺。連云區紫菜協會秘書長夏正春介紹,今年該區已成功舉辦8期紫菜交易會,累計售出紫菜26.17萬箱,銷售額6.42億元,較去年增加2.02億元,采購商覆蓋南京、南通、福建等國內市場,更遠銷海外,讓“連云港紫菜”的鮮香飄向全球。

品牌建設
文化為魂
全鏈賦能樹標桿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質支撐,更在于文化底蘊。連云港紫菜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宋代以前,連云港紫菜就因色艷味美、營養豐富而名揚天下,成為貢品。連云區深挖歷史淵源,從文獻記載到漁村民俗傳說,梳理出豐富的文化脈絡,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口號與宣傳內容,讓這枚承載著漁家記憶的“海味”,在新時代煥發出獨特魅力。
依托“美麗連云”“連島景區”“連島音樂節”等文旅載體以及紫菜交易會等產業活動,當地將地理標志保護與品牌推廣深度融合,持續開展地理標志保護“進企業、進市場、進景區、進網絡”等活動,讓地理標志品牌形象愈發深入人心。“下一步,連云區將重點規范‘連云港紫菜’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統一印制專用標志,引導本土企業規范申請、合規使用,以‘大品牌’引領‘小品牌’協同發展,凝聚起產業發展的品牌合力。”連云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為保障“連云港紫菜”品牌高質量發展,連云區還將搭建商標品牌指導站,為地理標志相關主體提供商標注冊、品牌營銷、維權保護等服務,助力品牌價值提升,讓企業放心闖市場、安心做品牌。同時,深化與江蘇海洋大學等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瞄準市場多元化需求,推動紫菜產業從單一食品加工,向護膚品、養生保健產品等精深加工領域跨界延伸,不斷挖掘產品附加值,為品牌升級注入持久動力。
從海上的生態養殖,到市場的多元暢銷,再到品牌的文化深耕,“連云港紫菜”以全鏈條培育賦能高質量發展。來自黃海之濱的鮮香,不僅成為地理標志中的亮眼名片,更讓連云區朝著“用好一件地理標志,做強一個品牌,發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穩步前行。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