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融入大市場 十市攜手繪新卷——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綜述

共同融入大市場 十市攜手繪新卷
——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綜述
記者 翟華偉
?一列火車通過商丘市區。 記者 魏文慧 攝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內在要求。區域,是國家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區域協同發展是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應有之義。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的十個城市——徐州、連云港、宿遷、宿州、淮北、濟寧、棗莊、臨沂、菏澤、商丘,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以協同發展破除邊界壁壘,以開放合作激活市場動能。
近年來,四省十市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區域協調發展部署要求,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強化對接溝通,持續提升省際交界地區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為融入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打通“大通道” 構建互聯互通新格局
高標準聯通的市場基礎設施,是保障商品和要素資源順暢流動、實現高效配置的基礎條件。2024年以來,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十個城市以鐵路、公路、港口、航道及多式聯運體系為重點,統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構建內通外聯、集約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鐵路網絡建設加快推進,日蘭高鐵全線建成通車,雄商高鐵、濰宿高鐵、濟棗高鐵、淮宿蚌鐵路、淮阜鐵路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徐菏鐵路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鐵聯絡線、濟南至濟寧至商丘(徐州)鐵路、沿海高鐵連云港至鹽城段、連云港至臨沂高鐵、徐州至菏澤高鐵、連宿蚌鐵路、濟棗高鐵南延、臨棗菏城際鐵路等項目規劃研究工作快速推進。隨著這些項目積極爭取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將進一步完善區域鐵路網絡布局,極大地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區域內的優化配置。
公路網絡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臨淄至臨沂高速、陽新高速寧陵至沈丘段、濟廣高速濟南至菏澤段改擴建,徐淮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徐淮阜高速、徐民高速、徐州東部繞越高速、臨滕高速、鄆城至鄄城高速、濟寧至商丘高速、日蘭高速改擴建等工程加快建設。臺睢高速、沛豐高速、宿遂高速、徐臨高速、徐蚌高速、棗慶高速、永城至淮北、永城至單縣、民權至碭山、鄄城至蘭考(魯豫界)高速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這些公路項目的實施將重點解決省際“斷頭路”問題,顯著提升跨省通勤效率,促進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
水運航空建設實現新跨越,連云港第2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基本建成、20萬噸級智能化集裝箱碼頭起步堆場、贛榆港區LNG接收站碼頭等加快建設。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沱澮河航道一期、新汴河航道整治宿州段等工程完工,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沱澮河航道二期、宿連航道二期、新萬福河二期復航等工程加快推進。西泇河、繡針河航道建設列入山東省交通網規劃。徐州觀音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完工,啟陽國際機場航站樓改擴建工程主體基本完成,棗莊翼云機場預計2025年實現通航,商丘機場成功獲批,區域通用機場加快建設,標志著淮海經濟區航空運輸能力將實現跨越式提升。
多式聯運體系創新發展,“連徐淮”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加快實施,連云港港務區、濉溪縣、永城市、虞城縣、東平縣、臺兒莊區、沛縣等7縣區簽訂合作協議,合力打造淮海大宗物資供應鏈聯動先行區。“淮北-徐州-青島”集結班列正式開通。徐連以聯合創建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為契機,加快徐連鐵海聯運通道建設,成功應用“海鐵聯運+抵港直裝”新模式,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區域中歐(亞)班列、海鐵聯運班線持續加密。多式聯運體系創新發展顯著提升了區域物流綜合效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共建“大產業” 打造集群發展新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十個城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是中部崛起、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疊加之地,常住人口65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6萬億元,市場主體890萬個,產業門類齊全、配套協作能力強,區位優越、市場龐大、潛力巨大,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具備先天優勢和獨特條件。近年來,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十個城市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深化全方位、全鏈條的產業對接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在產業集群培育方面,棗莊市形成覆蓋全鏈條的鋰電產業體系,商丘超硬材料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淮北煤化工基地入選“中國化工潛力園區十強”,濉溪縣高端鋁基復合材料產業獲評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德工程機械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獲批省級國際合作園區,鑫華半導體成功入選國家新材料技術攻關重大專項。高標準舉辦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工程機械產業主配協同發展對接會、中國第十九屆林產品交易會、鋁基新能源材料暨電池箔高峰論壇、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山東(魯南經濟圈)對接長三角重點產業推介會等,充分釋放企業抱團發展活力。
產業基金建設取得新突破,江蘇徐州智能制造產業專項母基金已完成備案進入實質運營階段。淮海基金持續擴大合作領域,累計投資15支子基金、31個項目,投資金額超17億元。投資項目中百甲科技、佳力奇已分別于北交所和創業板上市,形成了“基金+產業”的良性發展模式。各類產業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不僅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還導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精準的市場資源和前瞻性的戰略指導,全方位助推企業成長和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推進,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徐州科創圈建設,建立廳市科技工作會商機制,編制形成徐州科創圈建設實施意見初稿。云龍湖深地實驗室、山東省中醫藥基礎理論創新與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去籌轉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宿遷分院、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河南省清潔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加快建設。成立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宿遷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原技術交易市場、礦大技術轉移中心淮北分中心、連云港分中心等加快建設。優化淮海經濟區互聯互通技術交易網絡,搭建淮海專利技術價值評估平臺,推出專利技術價值評估體驗館。舉辦第三屆淮海經濟區高校科技成果對接會,推廣發布區域高校科技(專利)成果190項。成功舉行第十一屆淮海科技獎頒獎大會,授予131項科技成果淮海科學技術獎。
共建園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徐淮產業合作園區實體化運行,成立投資平臺公司,編制完成《徐淮產業合作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宿徐現代產業園建設,目前已承接長三角轉移企業162家,積極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培育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成立銅山—埇橋(蕭縣)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指揮部,啟動編制空間規劃和相關前期工作。加速推進鄒城經開區與滕州經開區、濟寧運河經開區與徐州云龍經開區合作共建,共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區域合作新模式。
優化“大環境” 提升區域治理新效能
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積極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十個城市在政務協同、市場監管、生態聯保、民生共享等領域持續深化協同,致力于提升區域整體治理效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區域人民。
——政務服務協同高效。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數智協同發展聯盟成立,十市共同簽署數智協同發展聯盟協議。徐州數據金庫和淮海數據交易中心加快建設,已進駐86家數據商,上架190余個數據產品。遠程虛擬窗口應用得到推廣,上線公安、人社等105項事項。區域10市公積金實現互認互貸并開通商轉公業務,個人證明“亮碼可辦”。
——市場監管執法聯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徐工集團發布首批7項電動工程機械國家標準。徐州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批設立國家級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地方分中心。淮海經濟區檢驗檢測促進產業發展聯盟建立,十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個知識產權保護典型案例。環微山湖六地簽訂跨區域信用監管協作備忘錄,區域監管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
——生態環境聯防聯控。2024年淮海經濟區生態環境專項座談會簽署生態資源共建共享、聯合執法協作等協議。濟寧南四湖治理經驗在四省八市推廣,淮北、商丘、宿州聯合編制沱河流域治理方案。駱馬湖流域實現重點水體自動監測全覆蓋,宿遷、淮北、濟寧入選全國首批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打造“大美淮海”文旅品牌,數字旅游年卡覆蓋四省14市近50家景區。成立淮海經濟區文化館聯盟,系列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成功舉辦。成立安全應急裝備、養老行業等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職業學校跨市招生。推進醫聯體和專科聯盟建設,持續優化區域醫保一體化異地結算服務。舉辦退役軍人聯聘會,多地簽訂就業創業一體化合作協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十個城市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協同的步調、更加務實的行動,攜手破除壁壘、暢通循環、集聚動能。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規則標準的“軟對接”,從產業創新的“深融合”到公共服務的“廣共享”,淮海經濟區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韌性與活力。
潮涌淮海,千帆競發。我們堅信,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十個城市持續樹牢“一盤棋”的思想,堅定信心、攜手并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在融入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宏偉征程中當先行、作示范、走在前,將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打造成名副其實的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譜寫新時代區域協同發展的嶄新篇章。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編輯:賈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