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周瑩 通訊員 連工信)75年來,連云港工業輕重輪轉,創新迭出,轉型升級,建立了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75年來,從“港城資源”到“港城制造”到“港城智造”,火熱的工業生產場面,鋼花飛濺、機械手交錯,散發著獨特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云港工業實力不斷提升,釋放出規模和創新雙重增長潛能,舒展出一幅產業興旺,萬企奔騰的宏圖巨卷,成為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如今,連云港工業經濟穩步提升,骨干企業藍海爭鋒,傳統企業破繭成蝶,翻開了建設現代化新港城的嶄新篇章。
串珠成鏈
一條產業鏈鏈動港城
這里是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最東部;這里是中國醫藥經濟的潮流地;這里是中國碳纖維規模化生產的新基地……今天,連云港正緊抓改革開放的新東風,以創新發展為原動力,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書寫新時代的“西游記”!
秋日夜晚,徐圩新區流光溢彩,盛虹煉化基地星光和燈光交相輝映,點亮午夜的園區天空。
該項目總投資677億元,創造了國內單流程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這一新的紀錄。項目投產后,有效地提高了烯烴、芳烴等高附加值、緊缺型化工產品國產供給率,實現80%以上的原料和產品在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內互供。
這是當下連云港工業經濟重要的支撐項目。75年來,連云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大項目支撐了港城工業發展。
時間的指針撥回20世紀,那時的連云港工業基礎薄弱,但向前發展的腳步始終未停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新海連特別行政區的建立,連云港本地的電廠、水廠、面粉廠、油廠及磷礦、原鹽等陸續恢復生產,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2年,連云港工業企業個數超過50家,工業總產值0.69億元。
——1953年,連云港市從山東劃歸江蘇,國家156個重點工程之一的錦屏磷礦和新海電廠及淮北鹽場擴建工程的完成,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后,連云港市工業企業積極適應市場變化,歷經企業改制、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等,工業內部結構日益完善,多種經濟體制競相發展,工業發展活力十足、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8.31億元。正大天晴、恒瑞醫藥、康緣藥業等港城工業龍頭企業完成建制,陸續進入到正軌。
上世紀90年代,連云港工業開始逐步起步。到1998年,二產和三產對GDP拉動作用已經到來80%,連云港經濟逐步從農業向二產、三產支撐轉型。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連云港工業經濟進入到發展快車道,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石化等十條產業鏈逐步串點成鏈,帶動港城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23年,連云港工業經濟挺入5000億元大關,為全市經濟增長貢獻了巨大力量。
連云港培養出恒瑞醫藥、翰森制藥、正大天晴、康緣藥業中國醫藥產業四朵金花,是全國最大的抗腫瘤藥、抗肝炎藥生產基地。中復神鷹碳纖維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并與連云港石化基地斯爾邦形成了上下游聯動的有效機制。
與此同時,連云港還是全國硅資源和硅工業生產重要基地,中國光伏產業更是流傳著“東海”指數是中國光伏的成本指數重要參照系傳說。
此外,核電、光伏、風能在港城逐步形成閉合產業鏈,長三角重要能源基地城市定位不斷被夯實,連云港綠電源源不斷輸往華東電網,支撐長三角綠色轉型。
創新數字賦能綠色轉型
從“港城制造”到“港城智造”
走進位于海州區日出東方空氣能熱泵自動化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各種電器零部件在機械手協助下快速生產。
這家從太陽能熱水器起家的新能源企業,目前業務范圍已經覆蓋太陽能光熱、空氣能熱泵、儲能電池、光儲系統集成、廚電、凈水器等,并擁有太陽雨和四季沐歌多個品牌。
75年,從早年的資源工業、輕工業到現在臨港工業、創新工業,連云港工業生產一線正張弓滿弦、高效運轉,處處涌動著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的活力。
宏圖已經繪就關鍵是將夢想變為現實。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投資,建設新產品,引進新設備、新技術,完成擴能增產,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連云港市完成工業投資798.6億元,同比增長22.8%;22個省重大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41.2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0.6%;418個市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747.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5.4%;盛虹新材料、嘉澳生物航煤等一批產業鏈關鍵項目加快推進。
在規模和創新雙增下,港城主導產業保持較好發展態勢。
——上半年,石化行業在上游國際原油價格高企、下游化工產品需求不足的困難情況下逐步實現恢復性增長,產值超1000億元,增長10.1%;
——醫藥產業持續向好,今年以來新獲批1類新藥3個,累計達到22個,占全省的41.5%、全國的11.9%,產值增長10.8%;
——新材料產業修訂了短中期《發展規劃》,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纖維、硅材料等小幅增長,產值增長6%。
——裝備行業動能強勁,海洋裝備產業園開工建設,先導、東磁等新增長點釋放動能,產值增長20%。
——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悟空智算”項目一期、二期已上線投用,整體算力規模達4096P,為目前省內規模最大、性能最優的智算中心。
與此同時,連云港市深入推進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工業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提高了企業創新能力。
今年以來,連云港市制定2024年度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工作方案——
——以石化、新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為主線,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實施典型示范標桿項目100余個;
——對裝備行業20余家企業數智化開展專項診斷,提出智慧運維、模塊化生產等方面針對性建議40余條;
——成功推薦灌南縣入選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省級名單;
75年來,行進在時光之中,港城工業發展意氣風發,一路長虹,創新的云端港城工業儼然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
賦能蓄勢
從“單打獨斗”到“聚指成拳”
產業集群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態,推動港城產業匯聚、動能澎湃。
近年來,連云港市不斷涵養工業發展生態,《全市工業企業降本增效若干措施》出臺,全方位減輕企業負擔。《建立健全全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體系工作方案》,促進各地基本實現市、縣、鄉三級企業服務中心全覆蓋。編印《產業服務體系涉企服務事項清單》,梳理7大類60條具體服務事項,最大程度鏈接企業訴求;確定第一批“免申即享”政策清單16條,用便捷高效服務提升企業獲得感。精心組織“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常態化開展中小企業鄉鎮行、大中小融通、金融賦能銀企對接等品牌活動,上半年中小企業各項貸款余額增加398億,同比增長21.7%。
突出重點抓實專精特新。在涵養生態同時,連云港市抓住工業經濟發展主要矛盾,從專精特新企業出發,加快培育港城工業龍頭的后備軍。
——今年上半年完成10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4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50家小巨人企業的動態培育庫調整;
——新增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35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4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
——東海縣硅材料產業集群通過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認定。
今年,連云港市將繼續依托“數字工信”系統平臺,高效運轉市、縣區、鄉鎮三級工業運行專班,及時分析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努力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并對列入市級工業新增長點176個項目、小升規培育庫600家企業實行“一對一”跟蹤服務,讓更多新增長點及時釋放。
回首爬坡過坎破浪前行的75載,在歷任連云港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港城工業經濟取得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歷史性發展成就。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工業經濟要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我們還需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新港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讓工業之花在港城激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