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張南寧 劉靜)“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又到一年春耕時,在連云港廣袤的田野上,無人機、智能灌溉、現代化育苗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徹底顛覆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春耕記憶。港城正以科技創新重構春耕DNA,讓傳承千年的農事煥發出數字時代的光彩。
無人機編隊
重構天空與土地的對話
在東海縣安鋒鎮稻麥種植基地,清晨的陽光剛剛灑下,農業植保無人機飛手苗燕就已經忙碌起來。她手持遙控器,目光緊緊盯著天空中那架正在作業的無人機。這架無人機猶如農田上空的“智慧精靈”,滿載著肥料,按照系統推送的飛行區域作業地圖,精準地在麥田上空穿梭。
“我們現在用的無人機載重70公斤,1小時能完成200畝作業,比人工效率提升40倍,藥肥誤差控制在10厘米內。”苗燕介紹,以往人工施肥,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很難保證施肥的均勻度。如今,無人機的應用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無人機可以根據農田的實際情況,自動調整飛行高度和速度,確保肥料均勻地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
崗埠農場大片的麥田間,同樣有無人機的身影。承包機植保施肥等飛防社會化服務的榮邦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現有70余臺無人機,經過更新換代,裝載量大大提高。“原本一個人操作無人機一天能噴灑100畝左右田地,現在一個人一天能達到800至1000畝。”合作社負責人徐榮介紹,無人機大大縮短了作業時間,同時減少了人力,成為田間的主力軍。而且,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的農機和無人機還可以在夜晚作業,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施肥,無人機在病蟲害監測與防治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搭載著高清攝像頭和先進的傳感器,能夠對農田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巡查,及時發現病蟲害的蛛絲馬跡,并迅速采取防治措施,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智能灌溉系統
讓每滴水都帶著“智慧基因”
在廣袤的農田里,智能灌溉系統正悄然改變著傳統的灌溉方式。在贛榆區城頭鎮稻麥智慧種植基地附近,有一座智慧農業指揮中心,農技人員正坐在電腦前,通過衛星遙感墑情數據,系統自動計算灌溉量,再通過接入物聯網的智能灌排系統進行灌溉。
“現在用這個智慧平臺,澆水施肥都受手機遙控,我承包的2000畝小麥5天就管護完了。”小麥種植大戶宋忠朕高興地說。與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相比,智能灌溉系統能夠根據土壤的墑情、作物的生長階段以及天氣變化等因素,精準地控制灌溉的時間和水量,比傳統方式節水近40%。
不僅如此,系統還會將需要優先灌溉和優先施肥的區域信息推送到農戶手機上,便于農戶合理下達指令、進行作業。這種精準灌溉方式,既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又保證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實現了節水與增產的雙贏。在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智能灌溉系統無疑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藍莓種植戶劉長亮的指引下,筆者發現黑色的水管像血脈一樣鋪張在藍莓大棚里,每一株藍莓對準一個出水孔。“在贛榆,像這樣的精準灌溉在藍莓、黃桃、大櫻桃、蘋果、黃金梨等生產基地及種植大戶中廣泛應用,目前推廣應用面積達10萬多畝。”贛榆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傳統的灌溉方式都是大水漫灌,用水量大,像這樣以滴灌的方式輸送到每一寸土地,不僅大大節約了水資源,而且這個可以配著肥料,根據生長發育需要進行水肥一體化施用,平均每畝可節水150立方米。
現代化育苗工廠
種子的“數字產房”
優質種苗是大棚蔬菜邁向高產的第一步,現代化育苗技術功不可沒。走進位于海州區新壩鎮的現代化育苗中心,仿佛置身于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植物工廠。一排排整齊的育苗盤擺放有序,自動播種機正快速而精準地進行著播種作業。
“今年1月份到現在接到了240萬株的番茄訂單,目前已經出了160萬株,剩下的在3月底到4月初全部出完。”智能化育苗中心相關負責人梁建峰指著眼前的智能化播種機介紹,這臺自動播種機每小時能播種600到800盤,高峰期每天播下30萬粒種子,相較于傳統的人工播種,效率大幅提升。
定植完的菜苗在智能化軌道運輸車的幫助下有序擺放至“貨架”上,育苗中心內配備了智能傳感器和實時監測系統,它們就像農作物的“貼身管家”,實時監測著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一旦數據出現偏差,智能系統便會自動啟動灌溉、通風、補光等設備,確保種苗在最適宜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通過物聯網技術,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實時掌握種苗的生長情況,實現遠程監控和管理。這種現代化育苗方式,不僅縮短了育苗周期,提高了種苗的成活率和質量,還為后續的機械化移栽提供了便利,為農業的規?;?、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梁建峰介紹,育苗中心投入運營以來,已經成功完成了番茄、甜瓜、白菜、花菜、甘藍、生菜等十幾種蔬菜品類的育苗工作,這些種苗不僅為基地的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還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優質的種苗資源。
從無人機在農田上空的高效作業,到智能灌溉系統對土地的精準呵護,再到現代化育苗基地里孕育的無限希望,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傳統春耕方式。這些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還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港城田野上,科技與農事的深度融合正奏響新的“春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