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舊動能轉換 威海奏響經略海洋強音
【連網】 膠東在線7月17日訊(記者 張倩)從最初威震海疆的重要海防城市,到“走遍四海,還是威海”的濱海生態宜居城市,再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骨干城市,海洋始終是威海城市發展的主線,是威海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和潛力所在。
作為海洋大市,威海的海岸線長度占全省1/3,近海海域面積是陸海面積的兩倍,遠洋漁船保有量占全國的1/5,海產品年產量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面對建設海洋強國的呼喚,深處新舊動能轉換大潮的威海,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向海圖強,做好經略海洋的大文章,頗受關注。
在位于威海的迪沙藥業集團,一款名為“殼寡糖”的產品,其產業化項目剛剛被列入泰山學者藍色領軍人才團隊計劃,產品明年可實現量產。
殼寡糖被稱為生命的“第六要素”,我國殼寡糖產品大部分僅可用于低端市場。迪沙與江南大學合作,經過三年多的研發,以從蝦蟹殼中提取的殼聚糖為原料,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殼聚糖酶進行高效水解,成功制備出新一代殼寡糖。
迪沙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科研中心主任邊建華表示,未來2年內,企業將投資1億元,再建設2個海洋生物制品專用車間、5條生產線,深挖殼寡糖下游產品,實現殼寡糖的高值化應用。
近年來,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威海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攻克了一批涉海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核心技術,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不竭動力。數據顯示,目前,威海創建省級以上涉海科技創新平臺80個,其中國家級10個。建立院士工作站2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處,與40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全國唯一的淺海綜合試驗場也落戶威海。
科技興海是支撐,產業強海是關鍵。在近日出臺的《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中,威海聚焦海洋產業轉型、產業鏈條延伸等五篇文章,用“5+2+2”的海洋產業提升工程,探索一套海洋經濟融合發展新模式。同時威海還明確了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路線圖,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40億元,海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4.5:33.5;到203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5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0%;到2050年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文明先進、海洋生態和諧的現代化強市。
“威海對海洋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謀劃海洋發展戰略的深度前所未有,推動海洋強市建設的力度前所未有。”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傳良如此評價威海打造海洋強市的決心。
此言非虛。全力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努力爭當海洋經濟發展走在前列排頭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海洋強國戰略思想在威海實踐的美好藍圖和前進方向,也是依海而建、臨海而興的威海,責無旁貸的使命。
未來,威海將精準發力,集中培育海洋及臨港裝備、海洋生物及健康食品、海洋新材料、海上交通運輸、濱海旅游五大海洋優勢產業,突出海洋特色、壯大海洋規模、強化海洋支撐,積極搶占產業鏈條中高端。
轉型升級兩大傳統產業,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舊動能轉換為目標,圍繞產業升級、鏈條延伸和結構優化,加快發展漁業“新六產”,引導漁業生產方式向外向深拓展,向立體化、高技術化轉型,推動近海增養殖業向海洋牧場升級、近海捕撈業向遠洋漁業升級,促進海洋傳統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兼顧型升級,產業結構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突破發展兩大海洋服務業,深化海洋金融服務創新,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中介、會展、海洋商務咨詢、涉海交易服務等高端服務業。實現海洋金融服務業與涉海商務服務業雙突破,構建充滿活力、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提升服務業對海洋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積極探索海洋經濟融合發展新模式,按照“四新四化”要求,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做強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融合模式、做活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做優軍民融合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拓展海洋經濟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