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今年68歲,我今年28歲,我們將記憶拼湊,恰好能窺見一座城市40年漫漫路途中的些許風景。
年紀大的人,都喜歡念叨過去,所以我從父親的講述中,聽到了許多久遠的事。
“當我十八歲的時候,走到你外婆家那邊,我沖她打招呼,她還不理我!”
故事中的她是我母親,十八歲時候的相遇,東海少年不懼路長、滿懷赤誠,只是當時的灌云少女有些許羞怯,所以笑而不語。后來,當年的遙遙相望不言語成為頭發花白時的笑談。
他們很大年紀才有了我,我聽他們說成家后更多的是奔波在路上,那年的綠皮火車轟隆作響。也會說南京、常州等城市的璀璨輝煌,更多的小鎮青年接二連三奔赴異鄉。
那時候,家鄉的許多人都在外面打工,遍布天南海北,路途迢迢,也是逢年過節從未歸鄉。仿佛游子的歸鄉路總是那么漫長,綠皮火車的轟隆作響聲從來也追不上。
在我的記憶中,我從上小學開始,我母親就騎著自行車載著我,自行車前面有個單杠,我被放在單杠上,有時候老父親感覺良好,也會騎車,后面還載著母親。曲折的鄉間小道上有自行車清脆的鈴聲。
村里有些人早早買了電動車,可是我家當時很窮,那輛自行車陪伴我們家很久很久,初中的時候母親還騎著自行車來學校看我,我依依不舍地看著遠方,母親穿著紅色羽絨服騎著自行車的身影,在大風中漸行漸遠。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喜歡外出,總覺得路途很漫長,而那些距離是我徒步、騎著自行車以及乘公交車都覺得漫長的距離。
后來我去揚州上學,路途依舊很漫長,更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第一次出遠門,我坐了近5個小時的大巴,到了那里我就吐成一團,完全沒了初到一個地方的喜悅。
那時我就在想,如果距離近一點就好了,再后來我又想,要是車速能快一點就好了。再不行的話,可以給我來個任意門,讓我可以輕松自在地結束旅途。
后來,真的有了一扇“任意門”,我年少時的祈禱竟然神奇地實現了,東海縣在很多年后擁有了高鐵站。知道東海也要建高鐵站時我很興奮,因為我有不少外地的朋友,我想等她們結婚的時候,我可以很迅速趕到,也在想以后我去新浦找朋友蹭飯就更方便了。
我前腳跟她們說一句:嘿,我上車了!后腳我就迅速出現在她們家樓下,揚著一張樂呵呵的臉。
我遺傳了老父親的話多,經常會和朋友說起我的出行日常,年少時羞于談起出行的困難,長大后倒是坦誠了不少,曾提起初中畢業的時候,騎著自行車來回十六公里。提到現在有輛小車,又說起十年前我搭乘別人家面包車時窘迫地不會開車門,那時我從未想過我也能買得起車。不過我最愛的還是高鐵,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我對高鐵的熱愛,在小縣城的高鐵站建成后達到了頂峰。從東海開車到市區需要1小時,而高鐵只需要15分鐘。
后來,我的朋友也真的坐著高鐵來參加了我的婚禮,在東海這座小縣城里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家,也在那一天的宴席上,收獲了我來自五湖四海朋友的一句恭喜。
我一直覺得,我的家鄉連云港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城市,依托于家鄉的成長,我才擁有了欣賞五湖四海風景的勇氣。可能只有熱愛觀察的人才能夠發現,有更多的年輕人留在了本地,不用漂泊異鄉,在外的游子也因為交通發達,迅速可以回來。我堅信是家鄉的發展,為所有連云港人開辟了道路,從此天南海北都可以順路,曾經的曲折小道也都變成了通途。
(楊微微)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