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清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將蘇州、杭州比作天堂。天堂之所以美,令人向往,因為有美麗的風景、漂亮的衣裳、好吃的東西。來到蘇州,說起不能錯過的十大美食,主人會不厭其煩地向你推薦,雖然客人聽不懂吳儂軟語,但是從主人的手勢、認真的表情中已經“品嘗”到那些美食的好味道。
第一道不能錯過的美食是臨頓路老店啞巴生煎,在我看來,啞巴生煎就是煎餃子,類似北方的鍋貼,這種美食,是蘇州人心中的生煎天花板,皮薄餡足,鮮香可口;第二道是平江路的隱藏版美食,統稱山海焗蘇州家常菜,包含太湖大蝦、鴨舌煲、松鼠鱖魚等;第三道是長發西肉月餅,聽起來有點繞口,就是肉餡月餅,長發西是蘇州一家美食名店;第四道是囍老板熱炒飯店,位居觀前街的家常菜好評榜首;第五道是蠻好閣包子鋪的菜包子,這包子是物美價不廉的素菜包子,現價2.5元一個;第六道美食叫潘玉麟糖粥,是臨頓路小吃店的看家產品,白粥軟糯、赤豆甜蜜;第七道是西園寺觀音面、如意面,這兩種面都是寺廟里的素澆面;第八道是祥鑫雞腳,該雞腳堪稱十全街20年老店一絕,雞爪糯糯,一口脫骨;第九道是秋娟餛飩,這是山塘街街邊小館子里的美味,口味好、價格低,是品嘗蘇州小吃的不錯選擇;第十道,朱新年肉湯圓,是葑門菜場的特色小吃肉餡湯圓。
以上十種美食,大部分誕生在坊間,去一趟蘇州,不可能全都吃上。因為工作關系,我年輕時經常出差,沒少去蘇州。有一年,單位十幾個人一起出差路過蘇州,帶隊的為了節省開支,晚餐帶大家到一家包子鋪。相比之下,蘇北人的食腸比蘇南人的食腸要大,人在旅途,饑腸轆轆,十幾個大青年仿佛豬八戒吃人參果,囫圇吞棗。師傅們蒸包子的速度不如大家舌尖跑得快。現在回味起來,那包子大概就是蠻好閣包子鋪的菜包子,菜餡鮮美,雖然是素包子,估計肯定是用了某種高湯調的餡。
蘇州有自己的菜系,叫蘇菜,也稱為江蘇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蘇州人習慣叫蘇菜為蘇幫菜,顧名思義,就是蘇州本幫菜。廚藝界把中國菜系劃分為蘇菜、川菜、魯菜、粵菜、浙菜、徽菜、湘菜、閩菜八大菜系,蘇菜除了不可錯過的十大美食,還有許多特色菜肴,諸如松鼠鱖魚、響油鱔絲、姑蘇鹵鴨、蟹粉豆腐、腌篤鮮等,其品種繁多,色、形、味特色鮮明,猶如春天山花爛漫。
據傳蘇幫菜起源于公元前514年,特別有包容性,由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組成,以其獨特的烹飪技藝和風味而聞名。講究用料上乘,以燉、燜、煨等手法著稱,注重火候掌握和調湯技巧,保持物產的原汁原味。
蘇州的酒桌我上過許多回,蘇幫菜口味偏甜,屬于“南甜”風味。關于蘇幫菜深厚的文化底蘊,僅憑只言片語難以表達完整。蘇幫菜的特色,還在于堅持四季有別的食材選擇以及“因材施藝”的烹飪技巧。
其實,吃過一桌饕餮大餐,讓你說說味道,只能是大概印象,真的要仔細品味,還是選較少菜品品食。今年夏天去蘇州某拍賣行考察,早上6點30分驅車出發,10點多就到了蘇州,在文廟古玩城逛了一個小時,已是午飯時間。因天氣太熱,未敢打擾朋友,便和駕駛員走進一家快餐店。菜臺上擺著的幾十種菜肴,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和駕駛員一商量,每人取一葷一素,這樣合起來就是白斬雞、酸菜魚、麻婆豆腐、清炒綠豆芽四道菜,再裝上大米飯,盛上紫菜湯。
經過長途顛簸,竟然有了超好的食欲。雖然在蘇州吃飯,從所點的四種菜品來看,我們還是沒有脫離蘇北人的口味,但這四道菜,感覺與家鄉同樣的菜味道有別,一下子又想不起來區別在何處。于是細品:夾起白斬雞,感覺爛而清甜爽滑;筷子再伸向酸菜魚,感覺酸菜的酸度沒有家鄉酸菜魚的酸菜味道濃,小米辣椒也不太辣;再吃麻婆豆腐,味道濃厚,但是咸味卻不重;至于清炒綠豆芽,入口脆而清爽;紫菜湯看不到油花,海的味道好像在遠方。
我是一個重口味吃貨,感覺這幾道菜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同時,能夠適應我的味覺。品啊品,與其說是品到了蘇幫菜的“甜”,不如說是品到了“淡”。這“淡”,不僅保持了蘇幫菜一貫的風味清鮮,淡而不薄,而且發揚了蘇幫菜的清雅多姿;這淡,似蘇州評彈旋律婉轉娓娓道來,更像春天細雨詩的意境。
我的行蹤還是被蘇州文友從手機“朋友圈”里發現了,文友非要我逗留一日,第二天他在酒店請我吃飯。酒桌上的菜肴,有的是不能錯過的十大美食,有些是蘇幫菜的重要代表,甜、咸程度似乎出自快餐店菜肴同一廚師之手,讓我有了思考: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美食品種也多,少鹽、少糖、少油的“淡”味肯定有利于健康。看來,蘇州的廚師們深諳餐飲之道,他們在用鹽、用糖、用油方面,拿捏得比較精準。蘇幫菜的量控制得也恰到好處,每一種菜肴,既能滿足食客的需要,又盡量讓其不浪費,這種做法,也是“淡”的一種體現。蘇幫菜的“淡”是一種創新的美,值得認真學習、發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